散文丨寻凉药王山
在铜川工作一年多,城北那座“孙思邈隐居过的山”常被同事提起。盛夏暑气正盛,我终于决定去看看,寻觅一丝清凉。彼时方知,当地人更爱唤它“五台山”或“药王山”。一进山,灼热的暑气就被浓密的树荫挡在外面,山风带着草木和药草的清苦气息吹来,这座被时光磨洗过的山,正用千年积攒的清凉,一点点褪去盛夏的燥热,连石阶和树叶都透着舒爽。
夏季的药王山,是喧嚣尘世外的一方清凉秘境。山外骄阳似火,蝉鸣聒噪;山中却是另一番天地。厚实的绿荫像大伞一样遮住烈日,只漏下几点晃动的光斑。空气凉丝丝的,带着点草木蒸腾的湿气,混着泥土味,深吸一口,心里都觉得清爽。沿石阶向上,石缝里的青草挂着露水,植物们在背阴处铺开翠绿的叶子。路边山民的小摊上,摆着清火的薄荷茶、草药扎的驱蚊香束,还有山泉水镇的野果,都是山里避暑的闲雅之趣。
走过蜿蜒的山道,每隔几步,石径旁、亭台边或古树下,总能看到精心设置的小木牌或石刻标识,就连亭台楼阁的名称都是以药草的名字命名的,这些镌刻着药草名称、性状与功效的标识,仿佛孙思邈留下的无声教诲,将这座山的灵魂—药草知识,清晰地呈现在每一位访客眼前。指尖抚过那些刻着药名的冰凉石牌,坐在一个个药草名的小亭子里,再碰一碰旁边鲜活的植株,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草木里的生命力,整座山仿佛变成了一本能触摸的《千金方》。
转过一道被大树遮住的弯道,孙思邈的雕像就在眼前。他手持药锄,目光沉静而深邃,仿佛穿透了千年时光,也穿透了眼前的浓荫。在满山标注的药草环绕中,他的形象更加鲜活。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他顶着同样的夏日,在这片山林中跋涉,汗流浃背却目光如炬,只为辨识一株仙草;看见他在树荫下的磐石上小憩,掬一捧山泉解渴,又或是借着林间天光,记录下新发现的药性。“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山间的每一缕清风,每一片标注着姓名的药叶,都仿佛是他仁心的回响。我驻足仰望,站在这里,好像能看到他当年顶着烈日采药,在树下记录药性的样子,他留下的不只是药方,更是济世救人的仁心。
继续向深处行去,蝉鸣在密林深处织成一片悠扬的背景音,偶尔有山雀叫几声,更显安静。踏入殿内,石木结构挡住了暑气,穿堂风带着凉意。香烟袅袅,烛光在微风中轻摇,孙思邈的坐像显得愈发庄严肃穆。墙上的壁画画着他采药、写书、看病的场景,画里的许多草药,在山道上都能找到对应的植株。站在这殿中,看着这壁画上药王潜心研究医术的过程,更能切身实地感受“大医精诚”的精神。
站在山顶的观景台,看到远处的铜川城在热浪里浮动。时光流转,城市的面貌早已天翻地覆,但药王山始终是这片土地上葱郁的绿肺,是铜川人心中的精神家园。老人们会来山上认药草、讲药王的故事,年轻人带着孩子来感受这份传承,游客们则在清凉里读懂中医药的智慧。孙思邈悬壶济世、孜孜以求的仁心,如同这山中永不枯竭的清泉,永远流淌、滋养着后世,也让这座山成了连接古今的纽带——不管时代怎么变,守护生命、敬畏自然的道理,都藏在这满山的草木和清凉里。
此次盛夏药王山之行,不只是躲开了酷暑,更像上了一堂关于中医药和医者精神的课。触摸着那些刻满药名的标识,呼吸着饱含草木精华的清凉空气,感受着跨越千年的仁心仁术,身心仿佛都经历了一次透彻的洗涤。带着这份清凉和踏实,我往回走。这座山的绿、这份清凉,还有藏在草木里的济世智慧,会是这个夏天最难忘的事。期待下一次,再赴这药岭之约,好好听听这里的故事,感受更多自然的馈赠和生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