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企业文化 > 学习交流
学习交流

八办青砖隙,星火灼灼传

发布日期:2025-07-01     信息来源: 建宏公司     作者:杨倩雯     浏览数:56    分享到:


建党节前的早晨,阳光有些灼人,我走进西安七贤庄——这座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旧址时,一股沉静而厚重的气息瞬间包裹了我。作为一名普通的90后党员,书本上的“红色记忆”第一次如此具象地扑面而来。青灰色的砖墙、古朴的院落,没有想象中的宏大,却像一位饱经沧桑却目光如炬的长者,静静等待着后来者的聆听。

指尖轻轻划过冰凉的砖墙,仿佛能触碰到历史的脉搏。讲解员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敲在心上:这里,曾经是延安伸向外界最坚韧的“触角”。看着那复原的简陋办公室,我仿佛看到当年那些年轻的身影——他们或许和我同龄,甚至更小。如何在煤油灯下处理堆积如山的文件,如何用惊人的效率一夜之间转运数十万发炮弹支援前线。“一夜之间”,这四个字在我这个习惯了现代物流和办公自动化的职工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这需要怎样的忠诚、怎样的默契、怎样一种超越极限的执行力?这不仅仅是“效率”,这是用血肉之躯筑起的、对党绝对忠诚的“生命线”。

穿过狭窄的走廊,我停在了周恩来总理曾经住过的小屋前。不到十平米,一床、一桌、一椅、一个脸盆架,就是全部。阳光透过窗棂,在斑驳的桌面上投下摇曳的光影。那一刻,时空仿佛重叠了。我仿佛看到一个疲惫却目光坚定的身影,伏案疾书,为民族存亡运筹帷幄。这就是我们党的领导人,在最艰难的时刻,与普通战士同甘共苦的缩影。艰苦朴素,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共产党人骨子里的基因。这份在清贫中坚守的定力,这份心系天下的胸怀,让我肃然起敬。

院角那口石井,静默无言。讲解员说,皖南事变后,特务在甜水井投毒,同志们只能喝这苦涩的咸水。可他们说:“水苦,心是甜的,做饭还省盐呢!” 这句带着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笑谈,像一枚石子投入我的心湖,荡开层层涟漪。那是一种怎样的乐观啊!身处险境,面对封锁,甚至生命威胁,却依然保持着对信仰的坚定和对未来的信心。这种在苦难中淬炼出的革命乐观主义,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

转入地下室,一股潮湿的气息混合着历史的尘埃。电台间里,那悬挂着的、厚厚的棉被,无声地诉说着惊心动魄的往事。为了隔绝发报声,年轻的战士们甘愿忍受着闷热与窒息,在“棉被堡垒”中,将关乎战局的情报一字字敲出。这份沉默的坚守,这份无声的忠诚,不需要勋章来证明,却比任何宣言都更震撼人心。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对党的忠诚,并非总是轰轰烈烈,更多时候,它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平凡甚至枯燥的坚守里,在每一个岗位的默默奉献中。

当我的目光落在那张泛黄的《黄河大合唱》手稿上,“风在吼,马在叫”的旋律瞬间在脑海中轰鸣起来。那是不屈民族的咆哮,是黑暗中奋起的号角!这旋律,正是那个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用血肉之躯谱写的时代最强音!一股热血涌上心头,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走出展室,院子里,一群和我一样的年轻党员,正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铿锵有力的誓言,在古老的砖墙间回荡,与八十多年前那些义无反顾奔赴延安的青年心声,与宣侠父烈士们无声的忠诚,与电台室里滴滴答答的电波声,奇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洪流,直击我的灵魂深处。我的眼眶湿润了,右手不自觉地抚上胸前的党徽——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标识,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和融入血脉的信仰。

离开时,时近正午,夏日的阳光白花花地洒在院中的石板路上,有些晃眼。石榴花在墙角开得正艳,像一团团跳动的火焰,灼烧着历史的记忆。回望这座在明亮天光下更显庄重的院落,它不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那简陋办公室里一夜转运炮弹的奇迹,那斗室里伏案的身影,那苦井旁的笑谈,那棉被下无声的坚守,那《黄河》的怒吼……所有这一切,都像一粒粒种子,悄然落进了我的心里。

走出八路军办事处的大门,城市的喧嚣和正午的热浪扑面而来。很快,我就会回到我的工位,面对熟悉的文件和屏幕。但我知道,内心里已悄然注入了青砖的温度和那份无声的坚韧。那些与我同龄的“娃娃兵”们,曾在相似的年纪扛起千钧重担;那口苦井旁的笑语,教会我在任何境遇下保持内心的光亮;棉被下无声的电波,提醒我忠诚的底色是日复一日的踏实。当我在键盘上敲下每一个字符,处理每一份琐碎,心底那份源自七贤庄的沉静力量,会让我更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何而做,为谁而做。这青砖黛瓦间的回响,如同血脉深处涌动的泉流,它不喧嚣,却足以支撑着我,在这片由无数先辈热血浇灌的土地上,稳稳地走下去。

上一篇:心灯:在陕煤的炉膛里——发展对象培训心得 下一篇:以学铸魂强本领,青春扬帆启新程 —陕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