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最美故乡情
发布日期:2017-10-27
信息来源: 铜川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4636    分享到:
阔别故乡整整27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归,成了母亲临终前的最大遗憾。这么多年,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大平原、故乡的草、故乡的树、故乡人的音容笑貌,都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成了挥之不去的乡愁。我也曾登高远望,眺望那遥远的故乡,我也曾低头凝思,静静的月光在沉思中凝结成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然今天的社会人员流动频繁,许多人在外地生活的时间比故乡都长,甚至是他乡早已变故乡,故乡的记忆也许逐渐模糊,但在每个人最柔弱的内心深处,都会为故乡留下一个位置,留下一份儿时的记忆和醇厚的乡愁。
今年的中秋节、国庆节双节相逢,连放八天长假。我的假期活动首选就是回去,回到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去看望一下我日思夜想的故乡和亲人。网上提前预定了高铁票,便携了弟弟一家三口,踏上了回乡路。不知怎的,上了火车,我的心情竟无比激动,我的5岁的小侄女,坐在我身上,不停的笑闹,而我则眼睁睁的瞅着窗外,生怕漏过一些风景。高铁的时速达到约300公里/小时,车非常的平稳,也许是减速玻璃的缘故,窗外的景物后移的速度并不晃眼。不觉然过了渭南、临潼,很快就到河南地界了......我的思绪在飞翔,我儿时的伙伴、少时的学校,住过的庭院、种过的田地,不知变得怎么样了。急迫的心情让我想到了杜甫的诗句“穿过巴下即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进入平原,广袤的田野在我眼前掠过,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经过2小时的运行,郑州东站到了,好快呀,过去可是要十几个小时的车程。郑州东站宽敞明亮,规模宏大,是中国铁路的交通枢纽。前来接站的姨家表弟,在站外候着,我打着电话,说着方位,在人群中寻觅着他的身影。我的表弟整整比我小十岁,前几年年由于父母有病辞世,他都来看望过,所以并不陌生。大老远看见他,高兴地挥手致意。姨妈家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多年来在郑州打拼,在郑州成了家、立了业,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轿车,也有自己的一双可爱的儿女。姨表弟非常热情,说到了郑州,一定要先到家里看看。表弟的房子挺大,在一层,还自带将近200平米的小花园,里面种了些花草、蔬菜,还养了宠物,还有最招孩子喜欢的秋千。在往归乡的途中,我不停的望着窗外,高速路面平坦宽阔,高架桥一座一座,有些村子的农房像别墅一样......我感叹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表弟道:“这些年,国家政策好,发展机遇比较多,只要你有想法,肯干肯吃苦,生活都会过的不错”。
下了长垣县高速路口,昔日的小县城已扩建到常村乡镇边上,曾经上过学的常村第七中学已被合并,周围的田地有的被征用。天黑之前到了姨妈家,好久未见面的姨妈,看起来有些苍老憔悴,见面说话泪光闪闪,声音有些哽咽。姨妈家的老屋全部拆除,一座新的小楼主题完工,正在搞室内装修,几个孩子在打闹着,姨妈招呼着,显得非常忙碌。要吃饭了,由于家里装修,不便做饭,姨妈招呼我们去村里的大酒店吃饭。村子向北扩了不少,大酒店新开张不久,就坐落在村子的北面,院落的前面有一个小广场,毛主席的雕像高高的矗立在广场中央。傍边还有一个温泉中心,表妹道:“你们西安有华清池,温泉之美,曾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誉 ‘春寒赐予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现在,我们村的人都可以享受到当年大唐天子和贵妃的待遇啦......”。是呀,姨妈家的村子地处通往乡镇和县城的主干道交汇处,村子发展的确实快。
后面三天全是在舅表弟家住,全程由大舅家的长子绍健陪同,他是一名乡镇干部,天生的乐观派,说话幽默,在他们同辈的小弟兄妹中间很有号召力的,很有大哥的样子,他也是我小时的玩伴,见面自然很是亲热。只是三个舅家再小一辈的孩子,掐指一算大约有十几个,最大的一个也结婚生子。中秋佳节,正是万家团圆的节日,在外地打工的表弟表妹都回来了,大家聚在一起,热闹异常,只是那些孩子们看着我,有些陌生,是呀,时光催人老,这些孩子大多未曾谋面,有些只是见过照片,我有些唏嘘,‘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可以说,这几天我是在饭桌上度过的,一日三餐,三个舅舅轮番来叫吃饭,好像去谁家少了都不行。顿顿好酒好菜、鸡鸭鱼肉,就连田七、苦菊、芝麻菜等这些不常见的菜,都出现在饭桌上,舅舅说:“现在不比过去,日子好过了,村子、镇上都有超市、集市,想吃啥随时去买,非常方便,再不行就到县城,开车也就二十分钟的车程”。是呀,我的表弟们几乎都有车,也盖起了自己的楼房,家里装修的和城里并无二样,有的表弟还有自己的生意,做起了小老板。看着满桌的饭菜,我想起陆游的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亲人的热情,我内心十分感动,但好像感觉还少了点啥,“舅妈,有自家蒸的锅盔馍吗?”“有,这就拿”。白腾腾的锅盔馍上来,掰开里面是芝麻红糖馅,香气诱人,使我嗅到了家乡的味道,嗅到了记忆中年少时节中秋节的味道......一家人坐在庭院里,吃着月饼,沐浴着明静的月光,享受着节日的欢乐。
这次回来,还有一项最重要的行程是到我们自己的村子,看看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回来的第二天,天气突变,又阴又冷,天空中飘着雨,刮着风,着实让人受不了。农历八月十四,正是故去父亲的寿辰日,这天回去,很有意义。一大早,由表弟开车,到超市购置了中秋礼品,前往张营村。村子地处长垣、滑县、延津县交界处,距离外婆家有12华里。小时候,慌着去姥姥家,要走2个小时才到,中间还隔了一条大公河和两道高高的河岗,河岗树高林密,一个人走,还有点害怕,只是河水基本是干枯的,据说这是大跃进年代,集体挖的人工河道,用来防洪蓄水,曾经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车子行驶在村村通的水泥路上,地里的庄稼已收割完毕,空旷的田野正待犁田耙地,准备种麦子。在烟雨朦胧中我辨认着我小时候曾经走过的村子,说着它们的名字。大约过了不到半个小时,表弟说:“你们村到了”我怎么都不相信,怎么这么快?怎么没过那具有标志性的河岗呢?怎么不见当年的供销社和我家的院子呢?我要下车确认一下。问路人,不认识,说是确实到了老家的村子。迷惑中,表弟说这是前街,不是你小时候常走的路。向北走走,突然发现大伯家的堂哥打着伞正在路口等着。堂哥比我大二十岁,已年近七十,头发已斑白。嘘寒问暖,自不必说。家里很冷清,只有大哥大嫂两人在,孩子和兄弟姐妹都在外地工作。在大哥的引领下,又去拜访了两家比较亲近的人。整个村子都很冷清,我见到的熟人不超过六个,其余的也都不太认识了。在大哥的引领下,看了老院子,怎么看都不像,老屋没有了,大门口改方向了,庭院中满园榆树没有了,只是临街盖了几间平房,我多少有些伤感和失落。好在房子还比较新,外贴瓷砖,是另外一个堂兄想做门面房用的,只是他也飘到城里打工不太回来。房子里成满了大哥家秋收的包谷和花生,这多少让我欣慰。沿着楼梯登上房顶,及目四望,村子街道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路面都是水泥硬化的,漂亮楼房多了,老院后面的供销社和村大队,早已成了住家户,就连马路对面爷爷家的老院也都被重新规划了,现实和记忆出现了错乱,虽然没了记忆中的景象,但变化还是喜人的!
顶着风雨我们又看望了母校-庄丘寺小学,这里有许多童年的记忆和欢笑,只是老校区已关闭,变成了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据说这里曾是商朝时期卫庄公的墓葬。在老校区的旁边,又盖起了一座新校舍,教室宽敞明亮,校园宽阔,内有塑胶跑道和操场,规模不小,问了看门人,说十里八村的孩子都在这儿上学,是一所中心小学,学校已更名为蒙古族小学,享受国家民族政策的补贴,这可是跟着你们村“可”姓的人改“民族”的光了……我微微一笑,还是党的民族政策好啊!
驱车来到曾经种过的田地,道路泥泞,掉头时陷入松软的泥土里,险些出不来,几个人下车硬是将车推到路上,没有抱怨,谁让你想看看这块你曾经生活过的热土呢!返程时,我一再提醒到了大公河一定让我看一眼。河岗被平为田地,已是良田千顷,河道被保留下来,里面引来了黄河水,用来灌溉农田,造福百姓。滑县自古地处中原,是有名的农业基地,天下粮仓。和长垣县相比,滑县农业好,长垣县工业发展快,是有名的防腐起重和医疗器械之乡,家乡的变化都非常大,日子过的都比较富足。
相聚的日子总是很短,假期很快结束了,带着家乡亲人满满的爱,踏上了西去的归程,再见了故乡,再见了亲人,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变化的只是我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变的永远是最美的故乡情结。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要搭上时代的列车,乘着十九大的东风,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健,日子越过越美好。空间距离已不是问题,故乡,我会再回去的,希望你的容颜会变得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