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致敬商务印书馆
发布日期:2017-07-18
信息来源: 铜川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3514    分享到:
说到商务印书馆,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出版机构。但我对商务印书馆的第一次认知却来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上初中的我为了学好英语,专门跑了几十里路来到县城,花了一元七角钱买了一本简易的英汉小词典,出版社就是商务印书馆。那时才大概知道了它是一家专门的出书印书机构,其他也并无过多关注。
近日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痛,力透纸背》,使我对这个已有整整120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内心久久感慨着不能平静。大家所熟知的八年抗战是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开始,全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其实日本侵略及我国局部抗战从1931年的9.18事变已经开始,在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阶段,出版教科书最多的商务印书馆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1932年1月29日,日军动用轰炸机将印刷所和5层楼的东方图书馆藏书尽毁,数十万本古今中外藏书,包括大量的科学参考书、中华孤本、珍本、善本,创始人张元济看着废墟上漫天的纸灰,泪水滚落,说:“工厂机器设备都可以重建,唯独我数十年辛勤搜集所得的几十万册书籍,今日毁于敌人炮火,从此在地球上消失了……”当时一位日军司令说:“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载就可以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构给毁了,它才永远不能恢复”,可见日本侵略者当时亡我中华的狼子野心与狠毒。
时任商务书馆的总经理王云五痛苦万分,萌生退意。但他一想,敌人把我打倒,我不力图再起,这是一个怯弱者;他又念,若一倒便不会翻身,足以暴露民族的弱点,自命为文化事业的机关尚且如此,更足为民族之耻!这个机构三十五年来对于文化教育的贡献不可谓不大,一旦消灭,而继起者无人,将陷读书界与饥馑,更随了日本侵略者的心愿,凡此种种,都使他的决心益加坚固。他明知道前途很危险,但是他被战场的血激怒了,不觉其危险,他明知道前途很困难,但他平昔认为应付苦难便是最大的乐趣,解决困难就是最大的奖励。王云五和他的同仁志士为重振雄风,历经重重磨难,当年8月1日,商务印书馆便恢复生产,他亲自刷写大字标语,悬挂在印刷厂的外墙上:“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路人为之动容。11月份时,商务印书馆即已恢复“日出一书”的奇迹。
在这期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多次以战火纷纷后的残垣断壁作为封面,在当时这或许是全世界上仅有的,但却丑的凄美壮观,让孩子们识字之初就已看到国家凋敝,他们小小的书包,分担着自己民族的重负。文中的插图,有这么两幅课文内容:第十七课 《御辱 》“鸠乘鹊出,占据巢中,鹊归不得入,招其群至,共逐鸠去”用鸠占鹊巢的寓言故事,来反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号召有志的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抵御外辱,并最终会收复失地,取得胜利。还有一篇文章是《爱国》原文是“国以民立,民以国存。无民则国何由成,无国则民何所庇。故国民必爱国。舟行大海中,卒遇风涛。则举舟之人,不问种族,不问职业,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何者,舟为众人所讬命,生死共之也。国者,载民之舟。国之厉害,即民之休戚。若人人各顾其私,不以国事为重,或且从而破坏之,其国鲜有能幸存者。西谚曰:叛祖国,犹如舟人自毙其舟也。可不戒哉!”这样的文章极力阐明“国与民、民与国”的关系,倡导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在这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指引下,商务印书馆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国难当头,勇于担责为当时的苦难中国提供大量书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文化食粮。
2017年,商务印书馆整整120周岁,两个甲子悲欣,一段往事如烟。正如作者所说,有些痛,烙在封面,力透纸背。时至今日,读到这些历史,我仍然会为他们身上所绽放的精神所激励所感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批仁人志士、民族脊梁,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才会从苦难中走出来,才会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富强,从而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国梦!他们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时代担当精神、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