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我的家风故事
发布日期:2017-07-12
信息来源: 物流建设部 作者: 浏览数:3416    分享到:
记得央视曾经做过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调查,他们在大江南北,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都会问“您的家风是什么?”不同的人回答当然也是千差万别的。当时看到这个节目,我也曾反问自己,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当时所思所得已记不太清,直到最近看到公司要求学习的《中国家规》一书,这个问题又被拾起。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不同于家规、家训,很少落在纸面,往往通过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于细微处影响我们的为人处世,我家的家风,大约就是爷爷带出来的。
我记事的时候,爷爷早已退休在家,每天早上都带着尚不识字的我,背诵古诗,从“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学到“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关于爷爷的故事,都是老家的人来拜访他时,我听来的。
爷爷早年间参加过红军,全国解放后,部队想把他留下来,爷爷却毅然回到了老家,那个贫困的小乡村,作为村里唯一识字的人,自然而然成了一个教书匠。教书匠收入虽少,但在村子里颇受尊重,村子里恨不得几代人都是他教出来的,见了他都以先生称呼。
在西北农村,往往是一村一姓,按辈份论称呼,八十老翁见了八岁孩童,喊一声叔叔也不稀奇。爷爷有一年就教了这么一个小孩,这小孩也着实调皮,在一次犯了错误后,爷爷把他叫到讲台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告诉他:“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按国法,我是你老师,你犯了错误,得打手心;论家规,你是我叔叔,我不能打你,你自己看着办吧。”说完,把戒尺交道小孩手 里,小孩犹豫半响,只得用戒尺自己打自己。从此,小孩不敢再调皮,每天认真学习,靠努力走出了小乡村。
还有一件小事,爷爷当了几年教书匠后,攒下了一点钱,准备在老家打一孔窑洞,供一家人住。白天他在村子周边到处看,选好了位置,当天晚上,爷爷坐在炕上,边抽旱烟边算账,一夜未眠。第二天奶奶喊他去修窑洞,爷爷说:“窑洞不建了,有这点钱,我供孩子们读书去。”至此,爷爷把钱都拿来供几个孩子读书,直到现在,在老家都没有自己的窑洞,但几个孩子都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早早的离开了农村,进入了城市。
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回忆爷爷的故事,我忽然理解了我们的家风是什么,传承沉淀下来的是什么,大概就是“先学做人,后学成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