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忆端午
发布日期:2017-05-27
信息来源: 销售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3515    分享到:
艾草幽香,龙舟竞渡,笛声悠远,麦子饱满,今又端午。
记忆里储存着端午节的许多片段,烙印最深的便是飘着清香的粽子、香甜的油饼,芬芳的艾草,还有那令人感慨与景仰的楚国大诗人。
农村的端午节,总是显得比城市热闹有趣很多。这一天,虽然在农忙时节,但丝毫不影响人们对端午节的庆祝。一大早,大人小孩就开始忙乎着。男人们去村外的野沟里割了艾草,并把它们插在门框上;女人们早早的就做好了一大盆油饼,煮好了一大锅粽子和鸡蛋;老人们把一条条象征着平安的彩线系在晚辈的手脖上、脚腕上;小孩子们带着彩线,拿着鸡蛋和粽子,揣着黄杏走街串户的满村跑。这是那个纯真年代里对端午节的美好记忆。
长大些,因为认识了屈原,端午节一到,品尝粽子的同时,也油然想起这位诗人。“博文志强,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4岁已官至“左徒”,在朝廷内,参与国事,起草法令,曾深得楚怀王信任,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暴秦,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斗争中,遭谗去职,被长期流放沅湘流域,处于对人民生活的一腔赤情,和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加之楚国政治腐败,迫感兴楚无望,愤然投江而尽。后人为寄哀思,于农历五月初五荡舟江上,投掷米团,免遭鱼虾攻其身。这一纪念活动后来慢慢演变成今天的端午节,米团,则演变成端午节传统食品—粽子。
说到粽子,端午节最让我回味无穷的,除了全家人忙碌地准备过节的场景,便是跟在母亲身后学习包粽子,说是学包粽子其实是在等吃粽子!母亲包的粽子小巧玲珑、标准的三角型。粽子下锅,我便像个小猫小狗一样守在灶台,闻到锅里的粽香味,已垂延三尺。待粽子熟透,母亲将其盛入冷水盆中冷却,我便迫不及待地从盆中抓起一个,轻轻地撕破棕叶,又白又嫩的糯米糕露了出来,上面点缀着红枣、葡萄干,沾上蜂蜜,轻轻咬上一口,立刻香甜软糯溢入口中,氤氲的香气四散开来,那熟悉的味道在脑海里回味无穷。
然而,现身为游子的我,每每见到商店里南来的、北往的各种各样的粽子,勾起的只是我对母亲和家人的思念,却吃不到盛满母亲情怀的粽子。
忆端午,最忆是童年,更忆是父母!每逢佳节倍思亲,平日里繁忙生活和工作,使得我们疏于与家人的感情联络,借着粽子飘香的日子,给远方的父母和亲人,送上一份浓浓的牵挂和深深的端午祝福,以感恩他们对自己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