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安居》观后感
发布日期:2016-12-20
信息来源: 黄陵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2800    分享到:
电视剧《安居》以内蒙古鹿城市北梁棚户区改造为背景,从普通百姓的视觉,把一个个感人又温暖的故事串联起来,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拆迁过程中棚户区的人间烟火和温暖情怀,具有现实关怀意义。知你冷暖,懂你悲欢。是电视剧《安居》的主题歌,也是这部作品的主旨所在。作品虽经过一定艺术加工,但来源于生活,是一部真正反映基层百姓生活的现实题材电视剧。
曾经的北梁是内蒙古包头市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活动之地,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但随着包头城市结构的转变,北梁逐渐走向没落,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棚户区。
走进北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其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昔日的辉煌,而是居住在那里人们令人震撼的生活现状,房屋密集破落,旱厕和垃圾的臭味随风飘荡。他们出入路径不畅,市政基础设施匮乏,没有暖气,没有地下水管网,没有燃气,更没有消防设施......。加上近年来生活贫困者渐渐聚集在生活成本低廉的北梁,他们中好多是下岗工人及低收入人群,这些人生活水平低下,人均住房面积只有几平米。
这里的人们已被烙上“北梁人”的烙印,所到之处受到歧视,他们中有很多人也做着走出北梁的梦,但感觉遥不可及。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拆迁不仅是拆他们的房子,而是拆除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有的甚至是拆除他们的思想。
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让北梁的棚户区改造成为了历届政府的棘手难题。政府投资修建安居工程进行棚户区改造,并且限期搬迁,时间紧任务重,动迁工作便是重中之重。要以政策为导向,和谐动迁,这就要求动迁组人员了解政策、民情、并细致周到的工作。
剧中以张家旗为组长的动迁小组,组员共五人,组长是正准备辞职的国家干部,组员有富二代灵珊、熟知北梁当地情况的杨天旺老师、生活在北梁棚户区的基层干部马倩和没脾气的城管干部黄明,他们属于老中青三代人,组成一个背景各异的动迁小组。面对复杂的地形、复杂的社会群体,面对千头万绪的拆迁工作,他们在艰难中开展工作。
他们针对各家实际情况,走访、调研、并制定了一户一策的动迁方案,然后将拆迁任务落实到人,逐户开展。其中与女儿相依为命的秦秀莲、由于工作被人误解的马在上、与兄弟争遗产的周贵、想四世同堂的赵大爷、残疾却被人欺负的刘三成......,他们每个家庭的背后,都有难以诉说的苦和痛。拆迁组成员针对他们家庭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困难,走访有关人员、查阅相关资料、并找有关部门协调,让他们从心底感觉棚户区改造是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而签约。
白家的历史让人们重新认识北梁,困扰白家多年的恩怨也通过此次拆迁得以化解,白家的古老建筑也作为文物被保留下来。但伴随着降英卓玛《故乡的歌谣》,白老太太那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的情景让人们感动落泪,这种心酸只有经历才能理解。经过一系列的波折与磨难,让小组成员们感受醇厚的烟火温情,见证他们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
拆迁组成员马倩,她要亲手拆自己的家。她虽也做过走出北梁的梦,但她改变不了她是北梁人的现实,个人感情与家庭现状使她痛苦煎熬,通过小组及动迁领导的协助,最终完成动迁工作,带动了一批拆迁户。杨老师患上胃癌还坚持工作,许多矛盾都是通过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调解解决。黄明由于拆迁忽略妻子导致家庭矛盾,灵珊真正的白富美,也出现父亲破产,父母离婚的现象。组长张家旗本已递交辞呈,但接到拆迁任务,他没有逃避,视拆迁工作为第一任务,立刻上任展开工作。
在动迁过程中,每一个成员都在经历着变化和成长。马倩终于跳出感情的桎梏,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凌珊摆脱了富二代的包袱,成为独当一面的主心骨,黄明让长久瞧不起他的妻子发现了身上的血性与气概,而组长张家旗也没想到这次心不甘情不愿的动迁任务让他重新认识了北梁,认识了生活在这里的人民。
通过他们团结一致,相互配合的工作及上级领导的鼎力相助,最终实现和谐征迁,圆满完成动迁工作。实现了广大群众的安居梦想,反映了为建设现代化的新城市,为营造美丽和谐的人居环境,政府所投入的人力与财力。体现了我党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态势。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