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管理 ——有感于《出梁庄记》之四
发布日期:2015-11-23
信息来源: 蒲白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2346    分享到: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在我看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别,在于西方社会注重制度文化契约精神,而中国人偏向了人情世故家国情怀。历史上,西方国家的最高权利机构是议会,而中国的最高权力则由皇帝一人掌握;西方人遇到问题习惯于诉诸法律,而中国人遇到问题习惯于找领导协调,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官在西方地位很高,而中国人都想当官。在书中,中西方管理思想的不同特色,也表现的非常突出,真实的体现出两种模式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状况。
书中的富士康,作者的同乡小弟工作的地方,作者以“机器”人为标题,来表现同乡小弟的实际生活状况。坐在流水线上,一天十个小时一动不动,不断重复着简单而又机械的动作,把人的操作速度压到最快,把生产效率抬到最高。这是西方“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所推崇的管理方式,他认为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所有的管理措施都应该围绕这一中心开展。为此,必须设定最便捷的生产动作路径和高标准的产量定额要求,让人像机器一样高速运转,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只不过大多管理者很好的应用了泰勒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管理思想,而刻意忽略其“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的相应要求,导致人员快速流动,影响生产正常运行。
而作者初中同学开办的企业,在管理中择则有很多中国特色。这个企业以汽车修理起家,靠他个人的吃苦努力一步步发展壮大。对于用人,管理者采取了提成管理的有效办法,对所有的工人按工作量打积分,按积分计算提成,提升工人干劲,使企业业务能力不断提升。面对亲戚朋友来投靠找饭吃的难题,管理者则采取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不让他们掺合企业管理的策略,避免陷入“家族管理”的困局。当然,他也向作者说到了送礼的问题,这是在中国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管理者为了拿到公交车的维修业务,通过几层关系向公交维修车间的主任送礼,这样的例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常见。
不能简单的说哪一种管理思想或者管理模式更先进,企业的管理跟企业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同时还取决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还跟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决策意志有关。因此,书中的打工者各自所处的企业环境千差万别,可见要总结出一套优秀的本土化管理理论,任重而道远。
在这个时代,再优秀的管理理论,都离不开生活。无论马云、任正非,还是褚时健,离开了生活的管理,都是空谈!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