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出路 ——有感于《出梁庄记》之三
发布日期:2015-11-23
信息来源: 蒲白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2317    分享到:
当我问起一个在西安打工已二十多年的同乡,问他是否会想着老了以后住在西安时,同乡回答“打死也不住西安!”。我很愕然,长期生活在一个城市,却又如此厌恶,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恨意,原因何在?为了生活,而又不得不继续这样的日子,这实在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是否真的应了那句电影台词:我们最终都要成为自己曾经最厌恶的那种人。
出路何在?
这个问题,可能对年轻人更显紧迫。一个重点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经历了在异乡独自打拼,连续的变换工作之后,暂时安身于深圳一家外资公司。他目前最真实的想法,就是有一门技术在手,攒点钱,将来回老家做一点小生意。这与他现在面临的生活有很大关系,他的妻子有孕在身,夫妻俩寄身于城中村的小出租屋,月薪仅够基本的生活开销,工作的城市不稳定,而社保又无法跨地区使用,无法购房意味着孩子生下来以后不能正常入幼儿园。对于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于是回乡打拼便成了心中最现实的出路。
作为同龄人,我能深切体会到独自在异乡打拼的酸楚,曾几何时也想过回乡创业。而身边的许多同学朋友早已选择了这条路,有干得好的,也有混的背的,但毕竟不会处于人在异乡举目无亲的境地。也许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内心的温暖与家人的欢笑。
对于出路,年轻人主要考虑以后发展,而中年人则偏重于为子女考虑,想要一份稳定的收入。书中说,中年夫妇有着强烈的愿望和清晰的目标,他们就是要为儿女挣钱,让儿女上学,等儿女长大结婚,回家抱孙子外孙。作者的大哥在西安拼命蹬三轮挣钱,就是为了能给二儿子在郑州买房子结婚多贴点钱。青岛的中年夫妇,在头一个儿子溺亡夭折后,所有的生活都是为了让现在的小儿子顺利成长。在厂区两千多对夫妻中,只有他们一家是把孩子带在身边自己抚养教育的,以至于形成了2000∶1的奇观。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些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回想我和哥哥上学那些年,父母也是一天到晚在蔬菜大棚里拼命干活,供我们完成学业。老爷子是有先见之明的,他说人生的出路,要么挣钱,要么育人,踏实认真干好这两件事,终归会有好的回报。
看的是书中的故事,想的是自己的事情,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都想着大富大贵,都在追寻自己的理想。只是生活,肯定不会是想象中的那么好。所以,珍惜当下,努力工作,才是我们走出困境的最好出路。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