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企业文化 > 文学天地
文学天地

人在旅途的心灵救赎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发布日期:2015-10-28     信息来源: 铜川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2190    分享到:

       一个傍晚去好友家聊天,发现她买了新书—《一个人的朝圣》,封面和书名就很是吸引我的眼球,于是欣然拿回去,准备每晚睡前读一个章节,可打开书刚看完第一个章节到就被它深深吸引,简单的故事,平凡的人物,字里行间的静柔与细腻让人读来是那么不舍丢下。
     《一个人的朝圣》是英国作家乔伊斯•蕾秋的处女作。它描述的是一个名叫哈罗德的退休男人千里跋涉的事,这是一个关乎爱、关乎信念的故事。哈罗德和妻子莫琳生活在英国的一个小镇,他内向、身体也不是很健康,没有宗教信仰,没爱好,也没什么朋友,因为儿子的去世他与妻子之间留下很深的裂痕,夫妻感情淡到形同陌路,常年来夫妇俩住在这个小镇上打发着寂静、平淡的日子。突然有一天,他很意外收到一封来自他以前公司女同事奎妮寄来的一封信,奎妮在信里告诉他,自己已经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哈罗德在震惊、悲痛之后写了回信,但在寄信的路上,他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627英里,横跨整个英格兰,用时87天。他坚定着自己的一个信念:只要自己用双脚坚持走完这段路,他那位久未谋面的老同事,就一定会康复起来。虽然在最后他们相见之后奎妮还是走了,但她走得很安静,像一个孩子一样;哈罗德相信她能看见、能听见他所做的一切。
       翻着一页页书我随着哈德罗的行程,紧跟着他的脚步,去感觉、去发现,去反思,这也仿佛是我的一次内心的旅程,行程中一次次泪水盈眸。
       乔伊斯笔下的哈罗德虽然经历了一场不可思议的旅行,但他并没有被神化,他也是普通人,在他身上有着我们也会常犯的错误,在泪光中也许你会发现他就是人生某一时刻的我们自己。他童年的生活阴影造成他木讷的性格,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对妻儿的爱,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和化解与亲人之间的误解。还好,他懂得感恩,他要用这种朝圣的方式去偿还奎妮曾经的帮助,这也是他的可爱之处。他也曾一次次地想要放弃这个“心血来潮”的旅行,但对奎妮的感恩和对妻儿的爱促使他最终完成了这个不同寻常的旅程。 
       哈罗德在行走中一直在回忆自己走过的大半生,在过去的多年生活里,他内心深处有对死去儿子永远无法弥补的忏悔,书中一个片段写到“我们都有过去,都有遗憾,希望有些事当时做了或者没做。这些遗憾缚住了心,也绑住了脚步。于是我们渐渐惯于在原地停驻不前,在一日日的蹉跎中,年华渐老。”是啊,儿子的死是横在这对夫妻面前的一个鸿沟,多年来他们无法跨越,他默默承受着妻子的误解和埋怨,他们的生活日复一日重复着,像潭死水,还好有了那封意外来信,有了一次改变人生的旅行。
       旅途中他回忆起很多,自己童年的生活、他与妻子莫琳的甜蜜和误解、还有儿子戴维,往事如烟,几多美好、几多痛苦。书中有一个细节我觉得很美好,他在途中常会给妻子和奎妮买小礼物,这点小情节反复出现,让人觉得在生活的磨砺中哈罗德还没有完全丧失那份温暖的浪漫,在跟随他脚步的同时我坚信他们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因为他的感恩、他的勇气、他的毅力。
       哈罗德人在旅途的同时,妻子莫琳的心理也开始了悄然的变化,开始去理解、去剖析并进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罗德行走的时间内,他们终于直面了这二十年来都不愿面对的内心世界,真正接受儿子死亡的现实。时光在带走他们的青春、健康和爱子之后,在他们的暮年回馈给他们重新找回那份失去的爱和爱的能力。哈罗德和妻子最终明白与其躲在痛苦回忆的黑房子中,一次次撕开早就痛过无数次的伤口,不如坦然面对并接受,打开心结,让阳光洒进来,让生活幸福起来。
       哈罗德用信念走过的旅途,最终带给了他不一样的人生意义。这本书也带给我不一样感受,一个人的朝圣,走在路上,更是走在心里,这是一个无关宗教的“朝圣”,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平日忙碌的工作和学习也许会使我们忘记出发时的初衷,在人生的旅途我们选择着、徘徊着、有时偏离航向、误入歧途、驻步不前,这一切的发生都在所难免,就让我们像哈罗德一样不断调整,仔细聆听心底的声音,依靠信念抵达自己的目的地,或许在途中我们的收获会远远大于我们的期盼,就如书中所写“或许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

上一篇:秋夜听雨 下一篇:舌尖上的拍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