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舞台
发布日期:2015-04-15
信息来源: 黄陵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2079    分享到:
-----读《青衣》有感
我想,每一个看完《青衣》的人,脑海中总会挥之不去一个情景:夜幕下,漫天飞舞的大雪中,一个衣衫单薄,身穿戏服的女子旁若无人般旋转,她尽情的撂开水袖,边舞边唱着那有些哀怨的戏文……而你我,却只是旁观者,看着她沉浸在她的舞台,她的世界……
作者毕飞宇以这样的画面为结局,或许真的有些伤感,可是我还是忍不住再一次心痛。十九岁便因一出《奔月》红极一时的青衣筱艳秋,“生来就是一个古典的怨妇,她的运眼,行腔,吐字,归音和甩动的水袖弥漫着一种先天的悲剧性,对着上下五千年怨天尤人,除了青山隐隐,就是此恨悠悠”。连阅人无数的老团长也不禁赞叹“这孩子,黄连投进了苦胆胎,命中就有两根青衣的水袖”。有此可见,筱艳秋先天所具有的天分和才华是被众人肯定的,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前途本该一片灿烂的青衣,她的命运却因为自己的一次冲动而改写。因为在和《奔月》的B角李雪芬的争执中将一杯开水泼到了对方脸上,使得筱艳秋被迫告别了舞台,转作戏校的教师,可令她觉得失败的是:在戏校教了二十年,那么多学生里却没有一个能唱出去的。她本来已经开始对自己死心,虽然其中有很多不甘。可就在此时,上天垂怜,让她的戏有了再一次上演的机会,不过这机会也渐渐将她逼上绝境。
年近四十的筱艳秋,为了这出《奔月》,先是选择了吃药节食减肥,目的是使身材恢复到十九岁的自己,接着背叛了爱她的丈夫面瓜,以保障演出资金到位,后来又甘居B角挽留自己的希望—学生春来,最后竟然为了能够演出疯狂的使自己流产,可是故事依旧以悲惨收场。其中筱艳秋经历的辛酸和痛楚,估计是常人一辈子都不曾体会到的。为了这一出戏,她近乎达到了痴狂的地步。
曾深深记得她说过的那句斩钉截铁的话:“我就是嫦娥!”也感动于她在大幕拉开之后,红盖头掀起来之后,像新娘一样把自己嫁出去,没有新郎,这个世界就是新郎,所有的人都是新郎,而她,是唯一的新娘。她尽情缠绕,挥洒,在世界的面前袒露自己,使短短的两小时充斥了喜悦,哭泣,酣畅,凄艳恣意,迷乱,五味俱全,缤纷飞扬……即便在此之后,在她接近于透明,接近于自溢,处于亢奋的临界点时,戏戛然而止。可是,她的确向世人证明了那句话。
虽然筱艳秋一身寒气,像一块冰,可以在冰天雪地里纹丝不动,可是只要巴掌里那么一丁点余温就足以使她全线崩溃,彻底消融;虽然她心气很旺,想不停地扮演嫦娥,可她还是为了艺术甘居B角;虽然她天资甚高,可是她也能清楚的感到自己因年纪而力不从心,她也因黄金岁月被掐断而寒心……也许很多人看完《青衣》不会喜欢这个女人,毕竟她太过尖锐,脾气古怪,而且还有些神经质。可是,我依旧得说,我喜欢她的真实,喜欢她的执着,喜欢她的不顾一切,喜欢她对于舞台的热爱!
她曾谈到,“唱青衣固然要有上好的嗓音,上好的身段,可是好嗓音算得了什么?好身段又算得了什么?出色的青衣最大的本钱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哪怕你是一个七尺须眉,只要你投了青衣的胎,你的骨头就再也不能是泥捏的,只能是水做的,飘到任何一个码头你都是一朵雨做的云。”“青衣是接近于虚无的女人。或者说,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的极致境界。”如此精妙的论断,恐怕也只能出自真正把青衣唱出意思来的,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人吧。
《青衣》中的筱艳秋,让我不自觉想起了奥斯卡获奖影片《黑天鹅》中的女主角。两个女性之间有相同也有不同,不同的是前者热爱的是哀怨的青衣一角,后者钟情的是欧洲传统舞剧—芭蕾舞,相同的是两个主角对于舞台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都认定自己是舞台的绝对主角,同样沉迷其中,同样美艳动人,同样让人不能忘怀。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只是普通人,不需要对所谓艺术如此狂热,但是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有目标,这值得我们义无反顾的去追求。也有人说,我们不是舞台上的演员,不需要钻研表演的要诀,可是生活处处是舞台,每个人都有各自对应的角色,要想在每个角色里做到完美,我们就必须不断努力。你要问我,在生活的舞台上,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觉得是—扮演最真实的自己。只有如此,才能舞出精彩,舞出快乐!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