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企业文化 > 文学天地
文学天地

散文 | 水之道,人之修——都江堰游记

发布日期:2025-08-01     信息来源: 建宏公司     作者:吴灿     浏览数:202    分享到:

吴灿_副本.png

在成都平原的西北边缘,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巅峰之作,名为都江堰。“啮山喷怒雪,垒石卧寒云。禹绩真堪补,双流此地分。”这座没有大坝的水利工程,以其巧夺天工的设计,至今仍在灌溉着成都平原的万顷良田。

清晨薄雾轻笼,阳光从岷江上游的山峦间洒下,照得水面波光粼粼。我站在都江堰的入口处,满眼都是青翠的绿色,鼻息间都是湿润的味道。十几年前我曾来过都江堰,彼时,沿着江边有许多酒廊小吃,山菜小店,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还有艺人在唱歌。如今沿江的酒廊没有了,过去嘈杂喧闹的餐饮街变成了静谧优美的绿道,在这里依旧可以饕餮,只不过可餐的不再是美食,而是秀色,满足的不再只是人们的肠胃,而是精神和心灵。

“神功名永著,山势斧分开。”脚下的石板路带着岁月的痕迹,很难让人相信这些纵横在激水之间的步道和跟自然融为一体的景色,目之所及的一切均是人力一点点开凿山脉而来。我沿着岷江岸边走去,江水湍急又不失温柔,像大自然的脉搏。导游在旁边拿着小旗子,戴着“小蜜蜂”,操着一口川普不停地介绍,言语间满是自豪的神情。都江堰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于公元前256年左右,2300年来未更其名,未易其址。都江堰旁边后人为其修建了“二王庙”纪念其功绩,二王庙被银杏环绕,墙上刻有八个大字,“乘势利导,因时制宜”。这八个字概括了都江堰的设计理念,也是都江堰设计者天才妙思最精辟的形容。

往前走到了鱼嘴分水堤,这里是岷江被一分为二的起始点。这道看似简单的石砌分水岛,岷江水从宝瓶口涌入,经过此地正好经过一个缓弯,被凸起的鱼嘴四六比例分成内江外江两股。且内外两侧河床深浅款窄不一,枯水期内江分到六成水量,而水期能分到四成水量,使得一年四季内江的水量都不多不少。另外为防止洪水期内江水量过多,宝瓶口还设置了二次分水的低坝,可以自动分水泄洪。如此简洁的设计和精妙的选址,完美地平衡了灌溉与防洪的矛盾。然后一分二二分四,一道道分口把岷江的水流引向整个成都平原。古人没有测量仪器,却能凭借对自然的深刻洞察,设计出如此科学的分水比例。站在鱼嘴上,我抬头望向远方的雪山,江水从巍峨的群山中流出,穿越千年,依旧生机勃勃。

继续前行便是飞沙堰,这是一道低矮的溢洪道,名字虽轻巧,却承载着泄洪排沙的重任。江水在这里翻腾,泥沙被激流带走,李冰父子因势利导,运用水流顺势而下的重力和转弯的离心力,精妙选址,让百分之八十的泥沙从外江排走,内江的水量和沙量始终能得到恰当的控制。导游在旁边比比划划地讲解,我蹲下身,凝视着水流的纹路,想象着古人是如何利用自然之力达成己愿的。飞沙堰的巧妙在于它的“无为而治”,不强行征服自然或者对抗自然,而是顺应水流,化繁为简,这种哲学让人心生敬意——古人的智慧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和谐共处。

穿过飞沙堰,便是宝瓶口和伏龙观,狭窄的石壁间江水被约束成一股急流,奔涌向前向成都平原奔去。我感受着水流的震撼,两千多年来这道水口从未停止过它的使命,滋养着这片土地。旁边伏龙观则是供奉着李冰父子的二王庙,香火袅袅,游客们虔诚地祈福膜拜。

我莫名地生出一些感动,李冰父子的智慧是超越时间界限的宝贵馈赠,而后人也懂得感激和珍惜这片庇荫。都江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年也要进行岁修,每年冬天都江堰人趁着枯水期修建水坝,拦停水流清淤河道,古人在河道内埋下了卧铁作为标记,告知后人挖到此处效果最佳。在此基础上后人也修建了外江闸,飞沙堰闸等一系列现代闸门,每到修缮完成开闸防水之日,都江堰人会身着古代服饰载歌载舞,用盛大的仪式感标志着岁修的竣工。这是后人与先辈的联系和约定,有了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成都平原才能由此变成丰饶的天府之国。

站在秦堰楼上,这里是都江堰的最高处,我俯瞰整个水利系统,江水在鱼嘴,飞沙堰,宝瓶口间穿梭,中华民族与水的渊源,在这一刻显得如此深邃。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的修建,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的载体。我们的祖先用智慧驯服洪水,用勤劳灌溉沃土,他们的思想和理念不断地为后人提供着精神上的养分。与自然相处,与人相处,与自己相处,仿佛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便是如这蜿蜒的水流一般代代相传了下去。

在回市区的车上,我好像开始不由地想重新看看这个城市了,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摩登都市,到层瓦叠榭古朴风貌的古镇古村,从望平街喝大碗茶的布衫老者,到春熙路喝奶茶的时尚潮人,一道都江堰,跨过两千三百年的光阴,似乎将一切都连结在了一起。


上一篇:雨洗烽烟路 初心映霞明-参观川陕革命根据... 下一篇:散文 | 久违的菜泥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