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企业文化 > 文学天地
文学天地

散文丨窑洞飘香·岁月留痕

发布日期:2025-05-28     信息来源: 陕西智能煤炭物流     作者:殷艳宁     浏览数:83    分享到:

当端午临近中夏时分,彼时,时日清朗,且白昼再度渐长。每至五月,在那黄土高坡上的窑洞之中,便会有极为浓郁的棕叶香弥漫开来,这是陕北端午独有的味道,亦是留存于记忆深处那最为温暖的一抹光亮所在。

于少年之时的我而言,跟随着母亲,在粗瓷碗里舀上一勺黄米和糯米后,手捧着粽叶,然而,那心思却已然飞到了高高的窑洞顶上。母亲的指尖不停地舞动着,“咥”着粽叶将米粒包裹起来,仿若把整个陕北的风声、民歌以及泥土都统统裹进了那棕叶之中。而碗里的粽子,蕴含着陕北婆姨的巧妙心思,粽叶的清香与枣泥的甜香相互交融着,在窑洞里头缓缓弥漫开来,恰如一曲悠扬且悠长的《信天游》。

每年五月村里必有那热闹非凡、人声鼎沸且彩旗飘扬的庙会,会上,说书先生扣起长板,其低沉嗓音于黄昏旷野中回荡着:“昔年屈原投江恰值端午,楚地百姓竞渡以救其身……”而那“竞渡”一声,恰似战鼓擂响,进而激荡起大漠边陲的豪情,在听众席中,年长者的眼角含着对先贤的敬重与追思。村里亦有巧媳妇,凭借着精巧的手法拿着剪纸镂刻色彩斑斓的剪纸花,致使纸屑飞扬,仿佛是把朴素的乡愁剪成了每一瓣时光。

那时,我常常在小河边上嬉戏打闹,和伙伴一起抓小鱼、摸蝌蚪,随口哼唱着“端午三番晒棕叶,谷子一粒戴胸前”的民谣,然而,却并未懂得诗人陶渊明笔下“佩陈英以兰茝兮,聊逍遥以相羊”的深意。直至成年后,当身处在喧闹的城市之中时,回想起窑洞那烫手的粽子,才猛然惊觉,那缕缕青烟里蕴含着母亲的叮咛、长辈的传授,以及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血脉。

成长这件事乃是在不断的离别与归返当中学会承载,如同荒坡的艾草般,历经风霜久了虽会褪色,可到端午却能悄然吐新绿;人生于流年里不停辗转,却总能于故乡的端午寻回初心。曾几何时,我在异乡灯下翻阅《离骚》与《楚辞》的时候,依旧怀念着那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的古老心愿,也就是盼着节日按时到来,还盼着家人关怀常伴身旁。陕北的端午,可不单单是有粽香以及庙会喧闹的地方,更是承载着对乡土的敬意与对未来的希冀之处呢。

成年后,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粽子常让我心生恍惚,那些裹着金箔、印着雕花的精致礼盒,皆比不上记忆里那只粗瓷碗,白糖洒落于烫手粽子之上,故乡夏天便裹着黄糯米的香甜在岁月深处再度滚烫起来。如今我走过诸多街巷,尝遍各类美食,唯有儿时瓷碗里那口甜,藏着一去不复返的旧时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这端午的节令里,我将家乡的山歌与诗词的高雅相融,以比喻赋予粽叶生命,使其宛如岁月之舟,承载着那归心似箭之情;细嗅艾草清香的我,仿若听到它在低声诉说着于窗棂下无言守护、守住一季安宁之事;借由层层叠加画面勾勒端午风物的我,把窑洞升腾的炊烟、庙会回荡的唢呐、红纸舞动的剪影,于荒凉大漠织就成一幅生动的文化长卷。

风吹过窑洞口扬起些许尘土却无法拂去心底乡愁的情形下,趁着端午,在回味儿时快乐且于行动中肩负文化使命的我,要让陕北的端午不只是记忆中的符号,更是与未来对话的桥梁。愿每一枚粽子的清香皆化作对传统的敬意,每一次艾草的点缀都见证成长的沉淀,而这端午之节如同黄土深处的回声般悠远而永恒。


上一篇:散文丨尘埃物语,陕北风吟 下一篇:散文|师恩如灯照亮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