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保障
商品交换的选择权
发布日期:2017-10-11
信息来源: 质量管理 作者:陈 瑛 浏览数:16031    分享到:
在我们探讨什么是品牌前,首先需要明白,今天的品牌虽然有有形与无形之分,但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在品牌产生的初期,品牌只有有形的、具体的、可视的形态。这是因为只有当产品需要交换时,产品才需要名称,这不仅是为了方便交换,同样是为了形象而简要地将产品的属性、功用表达,以便于消费者选择。也就是说,品牌的产生是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生产大分工的必然。
正如我们给自己的孩子起乳名、官名一样,乳名只是为在家里表达亲昵,所以叫猫、叫狗都行。因为在你自己的家里,你怎样称呼都可以,都不会发生歧义、误解,不会被认为是歧视、贬低。但在社会交往就不行了,为了相互尊重、并准确区别出你是你而不是他,他是他而不是你的时候,就有了张三李四王五,就有了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产品也一样,在进入交换环节后就会出现牛驴马、稻麦黍、犁锄廉。其实,大家换个角度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品牌是因为产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名字是为了人类相互社会交往而存在。
这里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一下,为什么产品一交换就变成了商品?为什么商品一问世品牌就与其变得不可分割了?首先需要明白三个关键点:一个是必须出现剩余产品,也就是说生产的产品在满足自己需要之后,还有多余的产品可以用来交换,这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一个是只有交换的产品才能成为商品,其中的关键点是使用价值,也就是说有用性;还有一点是有用的不一定就是商品,如阳光、空气(如果环境继续恶化下去,估计不远的将来也会成为商品),但不能交换使用价值的一定成不了商品,不是商品的产品也就没有品牌一说。
当人们把商品与产品的关系研究的愈透彻,对品牌的理解就越到位,对品牌的力量、品牌作用、品牌的价值的认识就愈深刻。简单说来,商品与产品既有其共同点也有区别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进程的不一样。所有的商品首先都是产品,都是劳动的凝结物,但产品成为商品的前提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生产出现了剩余产品时,而且自身的某种需要难以满足时,交换才具有了可能。也就是说,交换让产品换装重新出征,让满足成为需要的动力;二是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方式不同。自己生产的产品满足自己的只能是产品成不了商品,自己种地生产的粮食、菜蔬,只满足自己生存需要,这些成不了商品。包括爱、恨、愿望等无形的不可交换的虽然可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但不是商品。只有以满足他人的某种需要,而且这种满足是通过交换实现的才可以成为商品。不通过交换的劳动凝结物不是商品,如:农民给地主交租子,借贷人给高利贷者还利息;再一个是发展的空间不一样。随着社会生产分工不断细化,自产自销的现象将逐步消失,犹如小农经济已经被集约化生产所代替一样。从狭义上讲自产自用的产品的空间将越来越小,自产他用的商品空间将越来越大,而且其触角将无所不在,当然从广义讲,一切商品首先是产品,然后才成为商品。
产品不一定是商品,商品一定是产品;有用性不一定是商品,但无用的产品一定成不了商品。不是商品的产品是没有品牌的劳动凝结物,有品牌的产品一定是具有劳动凝结物的商品。
其实说透了就是一句话:为了让你喜欢并使用我的产品,我在展示商品功用的同时,暗示着商品的潜在价值。你在选择产品时,价值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品牌代表着你的生活品位、你的社会地位、你的经济实力、你的个人喜好,包括你的素养、你的消费观等。
当产品成为商品后,它不仅具有了使用价值,同样具有了价值。这时,自然经济时代就进入了商品经济时代,品牌也就开始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2)(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