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撤退,也是一种胜利
发布日期:2017-09-20
信息来源: 黄陵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4066    分享到:
第一次深入地了解敦刻尔克这个外国地名,是来自公司团支部近期组织的一次观影活动,看完这部影片,我颇有感想。
《敦刻尔克》是一部二战题材的战争片,但是它又与以往的战争片截然不同。影片的开头,诺兰就告诉你:跑!年轻的士兵并没有多做战斗,而是撒开腿地跑。然而这里没有逃兵,只有为了活命的人们。当他跑过城镇,身后的世界是如此美丽,这与我们常见的战场截然不同。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色调,那蓝绿色,或许象征的就是希望。《敦刻尔克》整体色调就是蓝绿色,但你如果有留心,会发现整部影片中有两个色调——明亮而饱和的蓝色调,以及,灰暗而压抑的蓝绿调。蓝色,对人们而言,它既可以意味着自由和梦想,也同样是压抑、悲伤、痛苦的表现。在影片中,当面对敌人的袭击、钳制和威胁,画面就会变成压抑的灰蓝绿色;而当风平浪静、当士兵们面对希望和暂时的胜利,海天一色的蓝清澈而明亮。诺兰,用蓝色刻画了人物情绪,也感染了观众。
这一场大撤离,是失败、懦弱、耻辱,还是胜利、勇敢、荣誉?这样的疑问,也如同影片中扑朔迷离的蓝调,不时地交织在一起。所以,诺兰不愧为诺神。除了把色彩运用到极致,宽幅而干净的画面,也让《敦刻尔克》与其他的战争电影都不一样。我想,栈桥的画面一定给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密密麻麻的士兵挤满栈桥。当敌军来袭,每个人只能抱住头蹲下身子,听天由命等待轰炸后的幸存。而这座似乎通往对岸的栈桥,孤零零地处在空旷的海面之上。密度的对比,生的希望,显得格外渺茫。这种压抑感,就通过画面传达给了观众。
还有这样的场景,40万的士兵在海滩上显得如此渺小。三组人,远处的大部队、近处躺在沙滩上的尸体,还有即将走进前景的抬着担架的两个士兵。由远到近,数量锐减,而前景中那成片的白色泡沫,即便我们不明白具体是什么,也会知道,是因为战争引起的不正常的变化。因为过多的化学物品,比如炮弹、燃料,混杂着水中的尸体,化合作用出的污染物,被海浪带回了沙滩。这又是一处极具深意的对比。而类似这样,一帧就可以讲出许多故事的画面,在这部电影中太多太多。也许很多人,会把目光放在三条时间轴的蒙太奇。但这是诺兰一早就开诚布公的答案:陆地上40万战士的一周、海面上月光石号三名平民的一天还有空中三位空军战士的一小时。某种程度而言,诺兰对三条时间轴的蒙太奇处理,并不是为了突出时间的紧迫,而是营造了一种迷失感。在战争中,时间很重要,但在战争中,时间对每个人而言,似乎失去了意义。它是扭曲的存在,不再匀速向前。它会让士兵丧失正常的感知。有一个细节,那位最后被逮捕的空军,一早发现油表坏了后,就用笔在仪表盘做标刻。这原本是为了防止燃油耗尽,但当他在战斗中,他毅然打开储备燃油的开关,此刻却没有再做任何标志。作为空军,他一定知道储备燃油能够用多久。但当他身处战斗,所有的计划和安排都不会再起作用。我想,这就是诺兰故意为之的。他的“非线性”叙事,不是为了玩弄技巧,而是为了展示这种时间的失效。在战争中,你只知道要战斗、要前进、要活下去,但你无法去顾及时间、成败、结果。它会让你丧失正常的判断力,仿佛进入一个迷幻的时空。你甚至无法评判自己的作为和表现,是对还是错,是英勇还是卑懦。你看着那些被冲回海滩的尸体是麻木的,你看着那平民的关爱是有愧的,你甚至不知道,原来能活着回来就是一种胜利。
诺兰说,这部电影本就不是描写战争,而是撤退。他像一个任性的孩子,用了完全不属于战争片的手法拍摄了这样一部战争片。他没有给你看敌军的模样,也鲜少有为了谁而牺牲的英雄,甚至连英勇奋战的镜头都没有。别的导演在说:如果我不去战斗,那我们就没有家了。诺兰在说:你看,那虽然很遥远,可是是我们的家。正如我之前说过,优秀的战争电影一定具有反战的内核。并不是大肆宣扬反战,而是这样真实地重现战争中的人们,把他们的情绪传递给每位观众。你不需要多说什么,但人们的情感是共通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这样的手法,才带给我们长久而深远的心灵震撼!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