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企业文化 > 文学天地
文学天地

书的意义

发布日期:2017-08-09     信息来源: 彬长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3489    分享到:

       前段时间因为帮朋友找饮食文化的书,在当当上买了一本《美食家》,拿到手才发现,这不过是一本小说。陆文夫的,写得相当不错,但不长。在星期五最繁忙的工作中,加班结束之后,我竟然翻完了三分之二。
       尽管这本书的售价只有定价的一半,7.5元,但读完之后,依旧觉得花这笔钱不到一次午餐的钱买这样一个故事并不值得。说不值得并非说这个故事不值得一读——事实上作者写得极是完美,语言凝练,故事讲的也很引人,只是,我认为这个故事,花三块钱买来看过也就足够了。
       于是我想到,或者真该开始看电子书了。去亚马逊或者那些已经有成千上万的电子书的网站买来这么一个故事,一下午读完,感受一段别人的人生经历,然后将它就那么放着,在某个角落,再也不记起。两到三元,正是用来消磨这么一段时光最合适的价格。
       出于一种对纸质读物自幼的崇拜,尽管电子书大行其道,我依旧是喜欢捧着阅读的最忠实执行者。即使我最常选择看书的地点是在公交车上,依旧还是愿意在拥挤的人群中,用左手的一个指头勾着我的文件袋,再用三个指头抓着扶手,而将右手完全解放出来给一本厚重的纸质书,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到达自己的终点站。
       实物的书我以为总是能给人不一样的感受。但,现在纠结于价格,我知道,因为实物的成本,纸质读物不可能达到我这个心理价位的。
       我知道很早之前就有人开始重新讨论书的定义。一本电子书,就是一个制作精美的长长的文档,还能否称之为“书”,已然是一个需要从文化心理上审视的命题。
       然而,几天之后,我重新买了另一本书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带来的快乐,我认为超过了我需要付出的价值——尽管我已经记不得我到底为它付出了多少钱。
       这本讲述中国传统农村生命状态的书,在简单的语言、人物和故事情节之间让人总是能在不经意的幽默之间领会到很多文化专著所无法言语的心理状态。这不是对生活的剖析,而是对生命的白描。只是,那其中有曾经的自己,也可能是当下的自己,或者未来的自己。
       后来我将这本书借给朋友看,于是一两周内,我们的话题中总是可以将书中的内容拖泥带水的扯出来。书中的内容已然成为我们生活或者交谈、思考最顺手的素材。
       那是渗透入自己生活的作品,它已无法用价格或者价值来评定。
       我在想,这本书,或者我会留几十年,或者我的后代也会继续留下去。当他们有一天突然看到这厚厚的一沓纸,那么漫不经心的翻开一页,也许随后也会读下去。最后,他们也会在书中获得自己的另一段体验。
       当然,前文的《美食家》也同样或者会有这样的际遇。无论其对阅读的人影响是大是小,最终,都会再一次展现自己的能量——给阅读者一段不同于日常的体验。
       而如果这两本书都是电子书,那么他们不过是电脑中通过无数道门之后才可以看到的一个电子文件而已。一个没有多大差异的标签加几个汉字,这一外观吸引人打开它的能力显然比我手头的纸质书要弱的多。而且,在电脑的使用过程中,它们能长时间存活的概率显然比作为物理载体的同胞要小的多的多。
       我想,这就是书,依旧以纸质出现的最大意义所在。

上一篇:祈福四川,安好九寨 下一篇:煤 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