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一代人的自我独白 ——浅析贾樟柯《任逍遥》
发布日期:2017-07-11
信息来源: 黄陵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3579    分享到:
如今,我仍然在追寻,追寻这个世界上我一直心生向往的那件东西,那件令我焕然一新,令我血脉喷张,令我能不被这世间的纷纷扰扰所污浊的那件东西,古人称之为逍遥,我们称之为自由。
贾樟柯家乡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任逍遥》,由《站台》、《小武》的呐喊和挣扎,到了80年代的绝望与价值观崩坏。我感受到导演所想要表达的强烈故事性和对普通老百姓的真实关注,由偏远小城镇受到的社会变革影响,最真实的展现出这一代人的迷茫与喧嚣。这一代人可以泛指很多人,这其中或许有我也有你。故事本来就是虚构出来的产物,但是它的真实之处在于他敢于隐射出我们生活中存在过却无法表达的沟壑。
《任逍遥》,一代人的自我独白。小城镇的人不断的蜂拥想要融进大城市,大城市里的人又挤破头想要出人头地。当一批批年轻人从小城镇赶往深圳、上海、北京时,所有人总在强调大都市本身存在的魅惑。却忽略了小城镇生活的现实状态。《任逍遥》似乎在通过对一个小城市的描述,给那些去大都市的人一个自我表白。影片的视角,将每个场景与观者的个人记忆模糊了界限,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生活的原貌,它说叙述的东西,可以说没有任何戏剧性,它所记录的生活,就是我们所经历的,只是我们从未曾如此冷静、从容的旁观。所以我从《任逍遥》里看出的不是对现实残酷的披露而是对现实,对身处现实中的普通人的温情关怀。
当我第一次听闻家乡三部曲的时候,我顺其自然的将他理解成贾樟柯先生想通过电影表达对于家乡的怀念。然而,当我真正开始观看《任逍遥》时,强烈感受到的不是对家乡的留念,而是平静得不能再平静的一群人的真实生活状况。有人说,贾樟柯的电影很难使人2个小时集中注意力看下去,电影中太过于真实和平实的生活原貌早已不符合现代快节奏的欣赏习惯。片名任逍遥,但全片透露出的束缚和压抑无一逍遥。无业少年、野模、混混们,这样一群生存在小城镇的边缘人物,在山西这座旧工业城市里上演着漫无目的的青春,烟尘弥漫。影片对于现实的描述是一如既往地冷静、真实,某一年的中国内地,某一群人的挣扎或不挣扎,如同遥远的我们。透过他的作品,过去二十年内中国人所经历的期盼与梦想、焦虑与迷茫统统呈现得格外清晰。的确,贾樟柯在这部影片里已经从浓重的乡愁脱离出来。人越长大,时间以及记忆便越是容易被遗忘。对于中国转型期小城镇的生活,《任逍遥》承载着一代人对于一段生活的集体回忆。
小济,一个看似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人,影片中他时常骑着摩托车。在我们的印象中,摩托车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随心所欲,不羁放纵。飙车实则上是逃离,逍遥实则上是压抑。骑着摩托车驰骋于城镇边缘的废墟之中,载人或者不载人,对小济而言,无论如何,摩托的存在都像是一笔逍遥的筹码。摩托车的存在使得小济有了不屈服于现实平静的资本。人在车上,能够摸得到风的影子,从另一方面来说,何尝不算逍遥? 毋庸置疑,摩托在影片中是一个逍遥的隐喻。小济一次次穿过喧嚣的人群,或者在新修的公路上飞驰,载着斌斌,或者巧巧。 公路,天空,暖风。似乎无所奢求。然而,贾樟柯要告诉我们的实在是一个“不逍遥”的故事,以“任逍遥”言之,只是讽语罢了。
最后,我想谈谈《任逍遥》当中的喧嚣,影片表面上看起来是无比的真实平静,然则在这样的真实平静中始终隐隐涌动着和埋藏着清晰却又模糊的巨大喧嚣。大同的喧嚣或许和每个城市都一样,在贾樟柯的电影里,那是一喧嚣的年代,是一个不喧嚣就注定默默无闻的年代。彩票广播,高考,当兵,摩托罗拉,按摩店,台球桌,《大闹天宫》,摩托,西裤,三五牌香烟,楼房爆炸推销,流行歌曲,杀人抢劫,北京申奥成功……充斥着繁杂的市井生活,有愤怒也有热情,有无奈也有喜悦。我们通过电影看到一个时代,包罗万象一般的浮躁和张扬,我们从电影中看到我们自己,躁动不安,恍如梦境。
如今这个世界空前的自由却又空前的束缚,真正的自由太难了。有多少人都渴望独立于世俗之外做大不同,留下自己来过这个世界的痕迹。独一无二?有多少人这辈子就是活在所谓独一无二的醉生梦死中的。当你走在大马路上,被淹没在人海中,你会意识到自己和所有人都一样,这种认知是残酷的,我们曾经最爱的歌,最爱的电影,最爱的故事,最爱的梦想,最终都湮没在时间的流逝中,化作“普通”二字。然而普通或许也有所好啊,或许普通才能真正的任逍遥,普通才能讲述平实的真相。贾樟柯,正是用他的平凡普通的故事讲述着这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代代人。他的一部部作品,在如今这个推崇好莱坞商业化,虚幻主义泛滥的时代,以他的纯粹电影向大同世界发出挑战。因此,他片中的一代人的自我独白,不仅是影片中人的自我独白,更是他自己,还有我们的自我独白。普通或不普通,自由或不自由,都由我们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