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企业文化 > 文学天地
文学天地

读《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有感

发布日期:2017-06-29     信息来源: 质量管理部     作者:     浏览数:3917    分享到:

       家庭乃社会之细胞,民族精神之基因。家风之面貌,足可彰显一国之精髓。先贤有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要养清正国风,先养淳厚家风。在一贯注重伦理道德建设的中华文化中,家风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历代都大量关于家风的美谈。本书采取以史为纲、以训为目、以人为本、以事为据采的叙述方式,生动讲述了历代名人及其家族在遵循家风家训方面的不同做法,从为人之、做官、求学、处世四个角度,深刻地揭示了家风家训的真谛与力量。
为人之道
       颜之推:平实家训传大义。“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这段话出自《颜氏家训》,大意是作者阐明自己之所以要写这部家训,并不是要用来“治国治天下”,或者冒充圣贤扬名立万,只是立足养成良好家风,达到修身齐家的基本目的。在后期颜氏家族成员都以平实态度遵守了那些平实的训诫,在战乱中,始终传承了“乱世乱,家风不可乱”之精神激励,培养出了众多杰出人才,至今影响着大家。现在对于我们教育子女方面,《颜氏家训》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强调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慈爱,也要威严。“父母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父母对待儿女要爱子有方。既不可简慢,也不可溺爱无量。简慢只会造成亲子关系淡薄,溺爱只会养育出温室的花朵。爱是大智慧,学会爱孩子,才能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感受到家的温暖,生命的美好。父母也要保持威严的一面,在孩子的心中树立威信。理性的光辉是伟大的,孩子在理性中学会思考,学会成长。父母应该如何爱孩子,教育孩子?它在家庭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也许就是我们现代人真正应该学习的典范。
做官之道
       包拯:家门不容贪腐者。“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句话是北宋名臣包拯的遗训 ,大意为训诫后世子孙为官的话,一定要清廉自守,违者生时要逐出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如果后世子孙不遵从自己的这条遗训,那么就不是包拯之后!包拯的家训可谓短之又短,而且只论述了一点---清廉。包拯在步入仕途后,在做监察工作时,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他自己过得清廉俭朴,两袖清风,行贿送礼通通不管用,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此后,包氏子孙历代皆有出仕为官者,且世代清廉,一直牢记先祖的遗训,贪腐二字在这个家族找不到半点生根发芽的空间。延续到今天,这股精神已经化为中华民族廉政文化的一部分,包拯从一个主管监察的官员,演化为家喻户晓的正义代表。然而在当今社会,国家一直在提倡反腐倡廉,但却出现这样那样违法违纪案件,难道不值得我们进行深思,古人都能做到清廉,而我们更应抵御各种诱惑,应牢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坚决不做违反国家法纪的事,以史明鉴。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做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带头维护党规党纪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证把纪律和各项党内法规执行到位,把廉洁自律落到实处。
求学之道
       欧阳修:宝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人,可不念哉?”。这段话出自宋代欧阳修所作《诲学说》一文,是用于告诫其子欧阳奕努力学习的家训。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句话出自儒家典籍《礼记》,大意是阐明学习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欧阳修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阐发:那玉石即便未经打磨,好歹本性还是玉石的本性,不会变烂变坏,但人呢?人要不好好学习,那么状况就可能十分糟糕了,堕落成小人乃至坏人都有可能。这与其自幼所得到的良好家教密不可分,他也极为重视家教,他的子孙也多有文才杰出,并且良好的家风得到了传承和光大。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也不乏少见,在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坚持下,但他们同样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像霍金那般热爱科学却全身瘫痪,但磨练过后,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乒乓女子单打冠军邓亚萍正是这样一个大家都熟悉而敬佩的一个人,她也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一个事例。磨练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经历过磨练,才能变成功。人生中,没有磨练哪会有成功, 也因经历磨练而更加精彩!   
处世之道
       朱熹:宽容随和化仇怨。“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这是出自《朱子家训》的一须话,其大意为人在世间,难免会吃一些亏,乃至招惹一些人的怨恨,要以宽容随和的心态来加以对待,切不可斤斤计较,乃至为了“以牙还牙”去干一些坏事,要做到没有私仇、私敌。朱熹乃是中华历史上屈指可数大学者,在儒家发展史上更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量级的人物。《朱子家训》虽然不到五百字,却将到底应该如何做人说了个透彻明白,其中耐人寻味之处,就在于这短小精悍的篇幅中,却有相当程度的部分用来告诉子孙后代不要记仇,要宽容,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朱子家训》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就像一把钥匙轻轻地找开了我的“不明之门”,一定会牢记在心,并且把它利用在我的生活之中。现在“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已成为我的座右铭。
       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优秀的家风家训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可以说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遗产,研究、筛选、吸收、利用这些家训,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至今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家风、家训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微观载体,以一种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上一篇:“七一”抒怀 下一篇: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