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陈炉印象
发布日期:2012-05-31
作者: 浏览数:1936    分享到:
“罐罐垒墙墙不倒,瓷片铺路路不滑”。走进陈炉古镇,才算是对这两句描述陈炉环境俚语的真正了解。有“东方陶瓷古镇”之称的陈炉,是一座悬在山崖上的小镇,层层叠叠的窑屋和幢幢民居,将小镇装扮得特别雄伟。再仔细一看,每座窑屋、民居周围的院墙,几乎都是用瓦罐、瓷瓶之类垒筑而成,窑顶上的烟筒也大多由瓦罐充当;而俯首看那连接坡上坡下的小道,都是用碎瓷片铺成,有的还将瓷片铺成不同的图案,让人们在行走时仍置身于浓浓的艺术氛围之中。格外醒目的是悬在陈炉陶瓷厂大门前一面山墙上,用瓷盘碎片镶嵌而成的“美在陈炉”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更让人钦佩陈炉陶瓷艺人的独具匠心。
刚进入陈炉上街,迎面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文化广场,廊柱、亭阁及铺设十分漂亮的瓷砖地面,颇有大城市文化广场的气派;移动、电信营业厅,银行储蓄所、商店超市和食堂、酒楼,整齐地排列在短短几十米街道的两侧。但毕竟是山区小镇,行人稀少,商店门前有三两村民或蹲在地上,或坐在小板凳上,吸着旱烟,聊着家常,偶有车辆驶过,便抬首观望。由于对外宣传得不够,再加交通不便,来这里观光旅游的游客并不多,我们在广场附近下车后,便引来了村民们注视的目光。
山里人好客,对城里来的人显得更为热情。就在上街的尽头有一家私人的制陶作坊,我们径直往里进去,正在吃饭的主人便立即放下饭碗,起身将我们迎进了制作间。制作间实际上就是一孔窑洞,进了窑洞就感到一股凉意,顿使我们觉得特别凉爽;制作架上放着各种造型的瓶瓶罐罐,也有已经烧制的成品,主人向我们一一介绍。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即使是这么一家私人小作坊,如今在制作烧制工艺上也大有改进,现在窑炉都已改用燃气。主人对我们说:昔日用煤烧的窑炉都已关闭,现在改用燃气后,既清洁卫生,减少了环境污染,也提高了陶瓷制品的质量。
刚进入陈炉上街,迎面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文化广场,廊柱、亭阁及铺设十分漂亮的瓷砖地面,颇有大城市文化广场的气派;移动、电信营业厅,银行储蓄所、商店超市和食堂、酒楼,整齐地排列在短短几十米街道的两侧。但毕竟是山区小镇,行人稀少,商店门前有三两村民或蹲在地上,或坐在小板凳上,吸着旱烟,聊着家常,偶有车辆驶过,便抬首观望。由于对外宣传得不够,再加交通不便,来这里观光旅游的游客并不多,我们在广场附近下车后,便引来了村民们注视的目光。
山里人好客,对城里来的人显得更为热情。就在上街的尽头有一家私人的制陶作坊,我们径直往里进去,正在吃饭的主人便立即放下饭碗,起身将我们迎进了制作间。制作间实际上就是一孔窑洞,进了窑洞就感到一股凉意,顿使我们觉得特别凉爽;制作架上放着各种造型的瓶瓶罐罐,也有已经烧制的成品,主人向我们一一介绍。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即使是这么一家私人小作坊,如今在制作烧制工艺上也大有改进,现在窑炉都已改用燃气。主人对我们说:昔日用煤烧的窑炉都已关闭,现在改用燃气后,既清洁卫生,减少了环境污染,也提高了陶瓷制品的质量。
在这家制陶作坊主人的指引下,我们沿着瓷片铺设的小道,往下走不到百米便来到了“中国耀州窑陈炉陶瓷厂”。进入传达室内一侧的小展厅,一套设计新颖的茶具让我们流连忘返。讲解员向我们介绍:这套茶具是该厂技术人员和西安美术学院合作的“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纪念礼品,起名为“吉祥中国”。我们仔细观看,这套茶具以阿拉伯数字60曲线流体轨迹为造型基础而设计,象征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不断发展、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寓意祖国的辉煌前景和美好未来,壶身上镶嵌60颗圆珠,恰如共和国60年发展结出的丰硕成果,壶把和杯子把分别由“中国”二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z”和“G”变形而来,与60的曲线流体造型共同体现新中国成立60年的主题。陈列室内还有许多造型新颖或古色古香的陶瓷展品,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李家瓷坊”是陈炉镇上比较有名气的一家私人作坊,在未去 陈炉前就似听说,所以到了陈炉就必须去看一看。在路人的指引下,我们走进了“李家瓷坊”的大门,迎面见一长者向我们打招呼,原来他就是“李家瓷坊”的传人。他告诉我们,这个瓷坊已有数百年历史,祖祖辈辈一直以制烧陶瓷为生的先人,就是在这里立下了基业,如今他已把瓷坊的经营交给了女儿,为此早年他还专门送女儿上西安美术学院学习,接受现代艺术和管理思想的熏陶。这家私人瓷坊颇有市场经济的头脑,专门辟有产品陈列室,除了琳琅满目、各式造型的陶瓷制品外,令人注目的便是悬挂在两边墙上的一帧帧照片。其中有中央、省、市领导来这里参观、视察的照片,也有瓷坊主人与外宾的合影,还有陶瓷产品在“西洽会”上展销时的情景。据介绍,这个瓷坊的产品目前不仅畅销省内外,还走出了国门呢!看来这个山里小镇已开始逐步向外开放,随着陶瓷产品走出国门,这个东方陶瓷古镇也将声名鹊起,定会在世界陶瓷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
传统和现代在这里交汇,古朴和文明在这里融合,一座悬在山崖上的山区小镇,一座千年炉火不熄的陶瓷古镇。这就是陈炉给我留下的印象。
“李家瓷坊”是陈炉镇上比较有名气的一家私人作坊,在未去 陈炉前就似听说,所以到了陈炉就必须去看一看。在路人的指引下,我们走进了“李家瓷坊”的大门,迎面见一长者向我们打招呼,原来他就是“李家瓷坊”的传人。他告诉我们,这个瓷坊已有数百年历史,祖祖辈辈一直以制烧陶瓷为生的先人,就是在这里立下了基业,如今他已把瓷坊的经营交给了女儿,为此早年他还专门送女儿上西安美术学院学习,接受现代艺术和管理思想的熏陶。这家私人瓷坊颇有市场经济的头脑,专门辟有产品陈列室,除了琳琅满目、各式造型的陶瓷制品外,令人注目的便是悬挂在两边墙上的一帧帧照片。其中有中央、省、市领导来这里参观、视察的照片,也有瓷坊主人与外宾的合影,还有陶瓷产品在“西洽会”上展销时的情景。据介绍,这个瓷坊的产品目前不仅畅销省内外,还走出了国门呢!看来这个山里小镇已开始逐步向外开放,随着陶瓷产品走出国门,这个东方陶瓷古镇也将声名鹊起,定会在世界陶瓷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
传统和现代在这里交汇,古朴和文明在这里融合,一座悬在山崖上的山区小镇,一座千年炉火不熄的陶瓷古镇。这就是陈炉给我留下的印象。
(撰稿:晓舫)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