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企业文化 > 文学天地
文学天地

两代人的背叛与救赎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发布日期:2017-05-03     信息来源: 铜川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2920    分享到:

       最近,阅读了小说《追风筝的人》,这篇被誉为全球现象级畅销书,感动世界的经典之作,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如同听了一场旷世的音乐会,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的纠葛展开,作者的文笔清新自然,故事情节也不复杂,从翻看第一页起,我就被小说描述的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深深吸引了,一口气读完后,还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脑子里翻来覆去都是哈桑对阿米尔的表白:“为你,千千万万遍!”不自觉地又一次热泪盈眶,因为哈桑的善良、勤劳、聪明、勇敢、忠诚和正直。也因为阿米尔父子曾经的背叛和后来不同的救赎之路。尤其是阿米尔,他背负两代人的愧疚,最后历尽艰辛,冒着生命危险解救索拉博,让人不胜唏嘘。
       一切皆因哈桑而起,哈桑,兔唇男孩,哈扎拉人,是阿米尔家的奴仆,他学会的第一个词语是“阿米尔”,也就是说他将阿米尔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犹如对母亲一样的依赖,他心甘情愿地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虽然属于劣等民族,但哈桑从来没有自卑,自怨自艾,他每天要很早起床祈祷,为阿米尔准备好早餐,帮阿米尔收拾床铺、擦鞋、熨衣服、整理书包。在阿米尔上学后他还要帮爸爸阿里洗衣服、拖地板、到市场买馕饼、浇灌草坪……哈桑很快乐也很聪明,他能迅速地猜出阿米尔书中的谜语,分辨出阿米尔创作故事中的漏洞,他保护阿米尔不受欺负,他代表着人性中一切美好的东西。
       然而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被摧残,就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岁”,阿富汗斯坦有个传统是,线被切断而落下的风筝归追到它的人所有。就在斗风筝比赛的那一天,阿米尔在激烈的竞争后终于如愿获胜,哈桑在追到第二名的风筝返回途中,遇上了不良少年阿瑟夫要抢夺,为了保护阿米尔的胜利果实,哈桑遭到了阿瑟夫地强暴,阿米尔目睹了这一切,但是懦弱的他没有勇气挺身而出救哈桑。
       阿米尔是富家少爷,出身的优越性,造就了他自私的性格,他与哈桑玩耍时怂恿哈桑用弹弓将胡桃射向邻居家的狗、朝山羊掷石头等,恶作剧被发现后,又不敢承认,从来都由哈桑来背负,并且以为理所当然;尽管他只是一个孩子,但他也有等级观念和宗教民族观念,“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我从来没有认为我与哈桑是朋友”,阿米尔敏感,软弱,因为哈桑被辱,他被羞愧和罪恶感终日折磨着,而父亲,也是阿米尔赶走哈桑的重要原因。
       阿米尔的母亲因生他时难产死亡,对阿米尔来说,父亲是最重要的人,阿米尔学会的第一个词语是“爸爸”,父亲高大威猛,孔武有力,身份显赫,在当地影响力非凡,小时候的阿米尔是父亲的忠实粉丝,他的一举一动,几乎都是为了获得父亲的认可与关注,不夸张的说,父亲就是阿米尔的神,然而相反的是,父亲不喜欢阿米尔,因为他瘦弱的体质,怯懦的性格,连同他的读书、创作,父亲都不认同;父亲喜欢的是拥有着运动天赋、正直勇敢的哈桑,在这一点上,阿米尔妒忌着哈桑,但他又从骨子里看不起哈桑,因为他是哈扎拉人,只是个奴仆,越瞧不起越妒嫉,妒忌父亲对哈桑的关心,妒忌哈桑的勇敢正直等一切他所不具备的品质,这些与哈桑在为阿米尔追逐风筝前,冲他喊出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哈桑对阿米尔是满腔的赤诚与友爱,是愿意为他做千千万万的事情,然而,阿米尔则在哈桑为他受到伤害后,不能面对那个卑劣的自己,而父亲对哈桑的关注又深深地刺痛着阿米尔,在生日的当天晚上,他诬陷哈桑偷走他的生日礼物试图赶走哈桑,洞悉一切的哈桑没有辩解,随父亲阿里坚决地离开了阿米尔家。从此,这件事让阿米尔背负了久远的愧疚和罪恶感,成为他成长过程中不能承受之痛。阿米尔的行为的确让人不齿,不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性,从另一方面看,说明阿米尔还是良心未泯,有着自我反省意识,用拉辛汗的话说,他是对自己太苛刻了。之后就是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斯坦。1981年,阿米尔跟着爸爸逃往美国,还在圣何塞的跳蚤市场认识了同样来自阿富汗的一个将军塔赫里的女儿索拉雅,并和她结婚,爸爸在此期间因肺癌去世,阿米尔和索拉雅搬到了旧金山。在阿富汗,阿米尔爸爸的朋友拉辛汗,也是阿米尔的忘年交,照看着阿米尔家的房子。由于寂寞再加上年岁已大,拉辛汗邀请哈桑父子一同打理阿米尔家,不幸的父亲阿里不小心踩雷身亡,而哈桑夫妻因为保护阿米尔家房子时被塔利班射杀,只留下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在孤儿院,这时阿米尔在美国上大学毕业后,已成了作家,某一天,他接到了拉辛汗的电话,拉辛汗让他回巴基斯坦,“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他回到了巴基斯坦,知晓一切内情的拉辛汗告诉他,哈桑其实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此时召唤他回来,其实就是想让他从战乱中的喀布尔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把他送到巴基斯坦的孤儿院。突然知道真相的阿米尔愤怒了,他想起父亲的教诲,他说,盗窃是一切罪的宗源,可是父亲不就是一个“贼”吗?他偷走了阿里的荣誉和尊严;他剥夺了“我”得知我有兄弟的权利,他隐藏哈桑,偷走了哈桑本应得到的父爱与社会认同感。拉辛汗叫他回来,“不只是为了洗刷我的罪行,还有爸爸的。”经过了一番痛苦的挣扎,阿米尔最终决定开始父子的救赎之旅。
       历尽艰辛万苦,阿米尔来到被塔利班蹂躏的喀布尔,来到孤儿院,然而索拉博已经被塔利班分子带走,这个塔利班其实就是阿瑟夫,被打得只剩半条命的阿米尔终于成功地解救了已被阿瑟夫性侵犯的舞童索拉博,在医院里,拉辛汗的信终于消除了阿米尔和父亲曾经那不可逾越的隔阂,“你的父亲是一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 被你和哈桑,他爱你们两个,但他不能公开表露对哈桑的爱,以尽人父之责。所以他将怨气发泄在你身上——你恰好相反,阿米尔,你是社会承认的一半,他所继承的财富,以及随之而来的犯罪免受刑罚的特权,统统都会再赠给你。当他看到你,他看到自己,还有他的疚恨。”“你父亲对你严厉,也是对自己严厉。你父亲跟你一样,也是个痛苦的人。”重伤的阿米尔理解了父亲,因为与自己一样都曾经背叛,都曾经痛苦挣扎,父亲已然犯下了自己口中最令人不齿的罪行,不同的是,用拉辛汗的话说:“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赎。”阿米尔的父亲一生都在行善事,施舍街上的穷人,修建恤孤院,借钱给朋友,祈求为自己赎罪,与此同时也得到了别人的崇敬和爱戴。而阿米尔呢,他没有像父亲那样的广施善恩,他唯一的救赎之路就是彻底解救索拉博,把他带回美国,这个伟大的决定终于成就了阿米尔,让他成长为一个勇于担当的人。
       回到美国后的阿米尔热心地参与到祖国的各种修复计划中,索拉博也在美国获得了重生,只是“厌倦了一切”的灵魂的伤痛还需长期的修复,阿米尔耐心地等待着。在一次阿富汗的新年庆祝活动上,阿米尔割断了另一只风筝,索拉博终于露出了微笑,这次,轮到阿米尔发出了自己的心声,“为你 ,千千万万遍!”他义无反顾地加入的孩子们追风筝的队伍中。至此,整个故事圆满结局。
       整篇小说以阿米尔的背叛和救赎为主线,风筝象征着自由、平等、善良、正直、忠诚等一切美好的品质,拉辛汗这个人物是故事的纽带,他紧密地连接了父亲和“我”两代人,“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感动了无数人的话语是整篇小说的灵魂,小说里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像貌似平静的海面下的惊涛骇浪,每次翻腾都直击我的心脏。比如哈桑被辱时“那种逆来顺受的神情”,“羔羊的神色”等等的细节描写,让我惊叹于在作者笔下,小小年纪的哈桑,竟如同那饱经沧桑的待宰的羔羊, 无力地承受这一切,而“我”在逃避的同时还说服自己,他们“是为了某个崇高的目的……”是为了主人的荣誉、还是为了主人奉献一切的信念? 作者把阿米尔的矛盾纠结等心理活动表现地如此的精确。小说最后,当索拉博自杀未遂抢救时,已经长期居住在美国,几乎完全西化的阿米尔,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了真主身上,他像是在汪洋大海中抓住最后的一根稻草,十五年没祷告过的他,用床单做祷告毯,用依稀记得的只言片语祈祷真主原谅他的所有罪行,承诺今后所有的付出,祈祷不要让自己再沾上这个小男孩的鲜血,祈祷别用这种让他害怕的方式惩罚自己的罪行,当索拉博最终获救,回到美国后的阿米尔遵守自己的承诺,每天做祷告,他完全认可了祖国的文化,至此,阿米尔的信仰得到了完全的回归。
       文末,当岳父质疑索拉博在他们家里的身份时,阿米尔很淡定:“我爸爸睡了仆人的老婆……他是我的侄儿……以后,我在场的时候,请你永远不要叫他‘哈扎拉’男孩,他有名字,他的名字叫索拉博。”我长吁了一口气,阿米尔已经完全能够客观地认识父亲,多年来的父子情节业已打开,阿米尔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他为自己,也为父亲的背叛洗刷掉了所有的罪行,光荣地终结了父子两代人的救赎之路!

上一篇:夏日寄语 下一篇:我在小屋里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