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高原天籁
发布日期:2016-09-26
信息来源: 黄陵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2498    分享到:
有一种音乐,它脍炙人口,余音袅袅,芳香永久,它用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它就是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和特色。
我爱信天游不是因为我爱唱信天游,而是爱它那种热情奔放、粗犷豪放、淳朴厚重的性情,那种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那祖祖辈辈传唱的历史。它是黄土高原的天籁之音,它是黄土黄河之间的一朵盛开的奇葩。 一个在哪山上吆一个在那个沟,咱们拉不上个话话哎呀招一招手;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这些歌词苍茫恢弘又深藏着凄然,悲壮,反映了黄土高原广漠无垠,人烟稀少,千沟万壑,连绵起伏,少地缺水,交通不便,也反映出信天游的传唱意境,节奏自由明快,纯朴大方,句式结构随情随意。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望无际的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正是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陕北人学会用信天游与这个世界做着精神和情感的对话,他们却从不掩饰对这个世界、这片土地的厚爱。因此,信天游是黄土高原最富有特色、流传久远的民歌,它曲调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
就恋这一排排窑洞,就恋这一道道河;就恋这一把把黄土,就恋这一座座青山,噢,这震天的呼唤,牵着我的心,揪着我的肝......。反应黄土高原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场景,唱出平凡的世界里那些平凡的人们,为了生存,为了改变艰苦的生活环境,他们在不断的劳作、学习中充实着自己的世界,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的憧憬与无奈,面对茫茫大山与贫瘠的土地,一代代陕北人民就这样苦苦的挣扎着,生活着。
我低头向山沟,追逐流逝的岁月,风沙茫茫满山谷,不见我的童年,我抬头向青天,搜寻远去的童年,白云悠悠尽情地游,什么都没改变;展示了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为了追求美好生活人们与自然抗争,用歌声排解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信天游既是陕北人对生命的祭歌,对爱情的赞歌,又是他们对生活的颂歌。它是历代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
山上的花儿不再开,山下的水儿不再流,看一看灰色的天空,那蔚蓝能否挽留,天山的云儿不再飘,地下的牛儿不回头,甩一甩手中的长鞭,那故事是否依旧,走过了山沟沟,别说你心里太难受,...,走过了山沟沟,大风他总是吹不够。面对贫瘠的土地,面对绵延的黄沙,一代代人们坚守着自己的家园,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的模样在渐渐改变,居住人口越来越少,贫瘠的土地不再是人们的依恋,信天游与陕北人的那种血脉相承,是否会因此而停滞不前?那种浓厚的情谊是否会依然如故?
金灿灿的唢呐绕着你,红彤彤的腰鼓闹着你,火辣辣的声腔,深悠悠的情意,信天游一声声唱给黄土地,信天游一声声飘在山沟沟里。那悠扬高亢的曲调,粗狂奔放的性情,韵律和谐而不加修饰的透着健康之美。这里的风土人情,这里的民族文化没有因为城市化而隐没,没有因为人烟的稀少而不再传承,它会随着市场经济走进大街小巷,走进千家万户,世代传唱并发扬光大。
黄土高原有蓝蓝的天山白云飘,却没有白云下面马儿跑的场景,如果挥动鞭儿向四方,一定会百鸟齐飞翔,这里的人们爱和平也热爱家乡。近年来国家投入很大资金实行“退耕还林”和“灾害治理”并卓有成效,黄土高原的植被得到很好的保护,环境也得到很好的治理,水土流失减少,不再尘土飞扬。学校、道路都得到整修,许多不适合人们居的地方实行移民搬迁,人们歌唱自己的新生活,歌唱共产党的惠民政策,歌唱富强民主的新中国,信天游也因此更加高亢激昂,悦耳动听。它恒久的生命力来自广袤的黄土高原,它汇聚了万万千千劳苦大众对生活点滴的素描,它凝结了世代与自然和生命抗衡的陕北民众对自我的倾诉,它已融入人们的生命,它以特有的风姿独立与艺术之林,它是黄土高原上不落的太阳。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