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企业文化 > 文学天地
文学天地

观《罗马假日》有感

发布日期:2016-08-08     信息来源: 彬长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2465    分享到:

       


      《罗马假日》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欧洲某国的公主与一个美国记者之间在意大利罗马一天之内发生的浪漫故事。影片由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联袂主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好莱坞黑白电影的经典之作。该片囊括了1953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女主角以及最佳服装设计三大奖项。也成功的将奥黛丽·赫本带到了大众眼中。自此,天使降落人间。
       我不敢贸然的评价赫本的美丽,真的不是语言可以表达的风姿。安妮公主的内心叛逆与孩子气被她挥洒得淋漓尽致。在大众面前她是优雅矜持的公主,逃脱了灯光的聚焦,她也有在舞会上踢掉让人难受高跟鞋的顽皮,有会在晚睡拒绝牛奶和饼干,会向女伯爵发脾气的任性···最后她甚至大胆的逃离了官邸!
       赫本眉目如画,眼睛大而美丽有神,一颦一笑间,让公主的狡黠与天真深入人心。一度有人拿赫本与费雯丽作比较,费雯丽固然魅力四射,但老实说,我更喜欢赫本一些,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像是天生的公主。
       作为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罗马假日》的社会背景比如今保守许多,逃离官邸后的夜色里,公主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在街上可以大摇大摆的走路,丝毫不用在乎贵族的繁文缛节。以往矜持的性格变得荡然无存,当其大意的躺在街头石阶上昏昏欲睡时,如果不是碰到派克饰演的记者,天真的公主恐怕就过不了后来的假日了。
       人只有在昏迷的状态里才会展示自己最原始的本性,就算公主也不能幸免。因为在逃跑时御医打的安定剂使夜游罗马的计划未遂,昏沉的状态里的她更显亲切、可爱。《罗马假日》童话般的叙事也从她和记者的奇遇展开。虽然那是个无名记者,但在她昏睡的时候他就像把自己领回家的丈夫,男人成熟俊美的外表使其“甘心”被带走,这梦幻般的巧遇在现实生活里显然是极少见的。但电影作为被编织成的梦,有义务提供一种美丽的情感供人享用。 派克饰演的记者显然是个好男人,开始还不知道夜宿街头的女孩就是公主。某个时候,他还以为女孩是暗娼。只是当看到那纯净的眉宇中所透出的天真和可爱后便打消了抛开女孩的念头,也就是从那时起,属于他们俩的假日开始了。
       其实 《罗马假日》里这个“假日”实质上是指记者和公主共同渴望的“自由生活”。在对待自由的追求上,公主开始是顽皮和不顾一切的享受自由;记者则是渐渐的被身边的公主所感染,其实在他那里,与公主“游玩”罗马最开始是作为职业计划的一部分,这充满名利熏心的计划是“反自由”的。如果没有之后对公主产生感情,他永远都是一个疲于奔命的记者,记者的使命便是发现新闻,这种使命作为个人欲望体现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不可能有享受自由的机会,因为记者这个职业就是扼杀别人自由和自己自由的刽子手。 
       在影片结尾,公主回到了官邸,翌日便举办了记者见面会。这时候,他最后一次看到美丽的公主,和第一次在街头碰见的女孩一样,只是此刻华贵的白裙将她牢牢包裹。紧接着影片最揪心的情节开始了,高高在上的安妮痛苦的装作不认识他,但眸子里射出依恋的光随时都通过空气反射到他心上。 
       赫本神奇的演技在见面会结束时得到了最大发挥,细致的观众会发现在这个长长的笑靥里,包涵的是从见到情人的喜悦到发现离别哀伤的痛苦过渡。用“神奇”去形容这笑靥是因为赫本把矜持也融进了笑容里。那种公主的矜持既不允许流露欣喜,也不容许一点哀伤。在情感的巨大波澜中,就算最吹毛求疵的人也只能察觉到在美丽的黛色眸子下闪过的一丝忧郁。但在台下的男人眼里,这矜持的微笑是对自己不能使心上人自由的责备。但他自己又何尝能自由呢?只不过俩人不能自由的理由相异:公主是因为人民和国家,记者则是为能继续生活。 
       我很喜欢公主回到官邸后与伯爵与伯爵夫人对话的那一段,我看到了一个成熟的、坚定的公主。不只是对自己的人生,也是对自己家庭及国家的责任,她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赫本表现出来的那种眼神,太震撼了!
       安娜公主:我现在不得不离开你。我会在那个街角转身。你留在这里,开车离开。答应我目送我离开好吗?然后就此开车,各走各路。乔·布拉德雷:好的。安娜公主:我不知道该如何说再见。我不能想出说什么。乔·布拉德雷:那就算了。
       这是电影最广为人知也最令人感动的一段对白,爱而不能的无奈暗涌在心间,真是童话般的爱恋,只是故事的最后平民没有变成王子,更没有和公主在一起,淡淡的伤感,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再莫让爱与不爱缠绕纠结。

上一篇:最浪漫的事 下一篇:生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