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企业文化 > 文学天地
文学天地

从“皇帝”到平民 从罪恶到救赎----《我的前半生》爱新觉罗·溥仪自传

发布日期:2015-11-03     信息来源: 蒲白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2224    分享到:

   《我的前半生》是溥仪写的一部回忆录,记录了他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更是一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每当读这本书的时候,从中,我可以清晰地看到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使我深深的感受到惋惜和耻辱,中国的近代史原本就是一部耻辱史,而这种耻辱在溥仪身上表现的更加深刻。
       读完整本书可以看到,溥仪的身上,更多的被赋与了满族人要恢复大清帝国的梦想,更多的被一班遗老遗少们赋与了艰巨的历史任务。即使他内心中多么的不愿意,他也没有办法去掉历史强加在他身上的重任,这个重任,就是要恢复在他手上丢掉的大清帝国的江山,从这一点上他没有错。然而,在这里面,却包含了太多太多,溥仪以一生的命运作为赌注,却换来了这些,有悲哀,有彷徨,有希望,更有不尽的无奈与辛酸。正是这仇恨的日益增长,才更加促进了历史悲剧的必然性——溥仪选择了投靠日本。随着济南惨案的发生,溥仪在伪满洲国中地位得到了确立以及认可,开始了他作为卖国贼的“旅途”,罪恶的开始。
       在溥仪心里隐藏着复辟的梦想,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去讨好日本,讨好周遭。他任满洲国执政期间,基本上是在阿谀奉承日本,惶恐度日,唯恐人家弃子,这都是溥仪那几年生活的真实反映。当时就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论点,“关东之人恨日本刺骨,日本替关东与党军协和,力足取之,然日本即取关东不能自治,非得皇上正位则举措难施”。而溥仪“梦想”的再次“实现”,却是在1934年3月1日的“登极”典礼,正所谓“第三次做皇帝”。
       不过,正是因为溥仪对日本的那些年的屈从,现实社会的渐趋复杂,局势的紧张化,日本大使馆的邀请等等的一切,让溥仪的内心开始萌发了小小的欲望。他自述中写到,“望着角楼和城堞的轮廓,想起了我刚离开不久的养心殿和乾清宫,想起了我的宝座的明黄色的一切,复仇和复辟的欲望一齐涌到了我的心头,不由的心如火烧。我的眼睛噙着泪水,心里发下誓愿,将来必以一个胜利的君主的姿态,就像第一代祖先那样,重新回到这里来”。故地重游,溥仪的复仇的欲望如排山大海般汹涌而来,甚至比之前在天津张园时更凶猛,更要强烈。 
       正是溥仪肩负的这份“复国梦”,使他选择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两天后,他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逮到苏联,度过了5年的特殊俘虏生活。1950年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被关押在战犯管理所里的日子,溥仪逐步学会系鞋带、自己洗衣服等生活常识,在头脑中也扫荡了帝王意识而树立了公民观念。1959年秋,溥仪获得特赦回到北京。有些老人见面后还行跪拜大礼,马上被他批评为思想落后。获得一张选民证后,溥仪称这是一生最珍贵的东西。他开始在植物园劳动。蒙哥马利来访时询问他感受如何,他回答说“比起皇帝来我更愿当园丁”。这位英国元帅惊讶之极,回国后把这当成奇闻宣传。有的外国进步人士来访后,报道说:“看到溥仪,才能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之,他由帝王变为了一位普通公民。
       透过整本书,溥仪的前半生历历在目,可以用数字来计算,3岁即位,当了3年的皇帝,退位后,由封建军阀张勋拥立复辟,刚11岁的少年溥仪第一次尝到了当皇帝的兴奋,却在11天后被赶下台,伪满洲做了13年的皇帝,被苏联俘虏5年,战犯管理所关押了近10年。他的前半生是可悲的,作为皇帝,他满心欢喜,心中充满了“希望”,但他从未享受过皇帝的自由和权利,永远活在阴暗里。作为战俘,他很迷茫,因为他手上沾满了同胞的鲜血,他害怕受到惩罚。作为公民,他学会了自力更生,摒弃了皇权思想,以新中国的公民身份重新生活,开始他的后半生。溥仪被特赦后,从沈阳火车站踏上回京的列车,他看到站台上抚顺两个字后,他哭了。抚顺是大清朝的发源地,也是他的老祖宗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创基业的始发地,是他真正的故里,想想自己做过的事情,对家乡人做的事情,作为大清子孙,他无颜再面对自己的祖辈,可如今已是物是人非了。
       我想当时溥仪的心里感慨颇多,离开了抚顺,他将面对新社会,可以真正的做自己。溥仪的前半生都活在自己的复辟梦里,甚至不惜投靠敌人,迫害自己的“子民”,成为杀害同胞的刽子手。他身上肩负的“使命”使他的思想封闭,看不到未来。当他卸掉“使命”成为普通人时,他看到是一片光明,他将用后半生来赎罪。
       时光回眸,对我们新时代的人来说,溥仪所经历的一切是那个特定时代所产生的,可以说溥仪追求自己的梦想是没有错,但是他的梦想是建立在全中国人民的痛苦之上。他曾经在罪恶的边缘徘徊,又在绝望中求生存,面对黎明的曙光,他选择了救赎。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喜参半,嫣然已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看似遥不可及,与我们不相关,但确实发生过,所以我们更要记住历史,以史为鉴,坦然的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选择自己的梦想,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实现自己的梦想。

上一篇:生命的嘱托 下一篇:秋夜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