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企业文化 > 文学天地
文学天地

明渡陈仓

发布日期:2015-09-15     信息来源: 铜川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2240    分享到:

       身为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却从没到过宝鸡,提起来实在是有些惭愧。对于宝鸡的印象,最初只停留在干净,或是由于比邻西安的缘故,它的历史文化倒是被忽略了。
       出发当天起了个大早,一出门撞上天边的月亮,没来由竟心情大好。西安的白天压抑得紧,非把人逼得不敢喘气,得带个口罩寻求自我安慰。反倒是这漆黑一片来的舒服点,更添有个明晃晃的自然物作陪,舒缓了点逼仄空间的压迫感。突然觉得有点可笑,我们已经沦落到有蓝天的地方就是美景了,不知是可怜还是可悲。
       出游本就欣喜,加之碰上了个开朗的美女导游,一路上歌声不断、笑声飞扬好不热闹。文化考察,自然还得有点文化。导游提到“三秦父老”,想来我也是其中一份子,一直以为这一名词是指陕北、关中、陕南三地百姓总称,殊不知其竟颇有历史渊源。当年项羽杀死秦王子婴,火烧咸阳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引兵东问,都彭城(今徐州),以中国最高统治者自居,大封诸侯。其中将刘邦封汉王,都南郑,辖陕南及巴、蜀之地。为防刘邦势力扩张,牵制刘邦,又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东南),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西安阎良附近),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城址史有三说:富县、安塞、延安)辖陕北。 “三秦”一词由此而来,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原来当年三秦之地不包括陕南,只是后来人们理解的“三秦”观念变化,即将陕北、关中、陕南合称“三秦”。
       车子逐渐驶入宝鸡市区,再次感受到了城市的气息。如果以音乐来比喻,西安玩的是节奏,宝鸡玩的则是旋律。不动感不妩媚不妖娆,确是难得一见的小清新和扣人心弦。目之所及的几栋高层展现城市气息,却又没有密密麻麻扑面而来的违和感。道路和传说中一样干净,两旁的仿古建筑营造了浓厚的历史文化的氛围,就连候车站也别有心意的设计成雕栏玉柱的古风。仿佛是为了迎接某项运动赛事,城市挂满了卡通鸡的形象,他还有个可爱的名字叫“宝宝”。呼应城市之名不说,单这“宝宝”二字叫起来就讨人欢心。
       宝鸡原名陈仓,因陈仓山得名。美女导游介绍的时候大家都不约而同想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我不禁调侃到,今儿可算是“明渡”陈仓了。据说陈仓更名宝鸡也是有不少渊源。秦文公的时候,陈仓人猎得一猬,路遇两童子,实为两雉精,名“陈宝”,得雄者王,得雌着霸,被说破后二童子化为野鸡飞走,雌者止于陈仓山北阪,化作石鸡,文公于陈仓山建陈宝祠,后秦始皇称王。雌者后被项羽得,只能称霸。类似传说不少,总归都是取祥瑞之意。我却更喜欢陈仓,从小时候就觉得他是陈积满仓,寄粮食丰收之意,现在看来吃货本质自小就显露无疑。只是题外话,但我真真觉得若还以陈仓命名,仅凭着一条典故,都能使这里比现在更加闻名。
       考察过程不必多说,青铜器博物馆和周公庙自是文化底蕴深厚之所。博物馆中历朝各代青铜器应接不暇,古代贵族华丽生活和礼器文不言而喻。尤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二字,古之“中”即为旗帜,一竖代表旗杆,周围有须带飘扬,后逐渐发展成现在的模样;“国”古字像“或”,因上古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故而城市不设城墙围圈,后来为战事防御有了城墙,“或”字外才有了圈,发展为现在的“国”。简单两个字就能反映出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变迁,更不用说其他文物的价值了。
       一天的行程很快结束,即使再不舍还是要告别。再次回到西安天仍是黑的,与出发时不同的是,夜幕下更多了动感的节奏和繁华的霓虹,少了那些宁静和舒缓,我始终觉得这与西安这座古城的气质相去甚远。宝鸡之行就像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梦中没有差劲的空气和紧张的节奏,有的只是文化的浸透和熏陶。再见宝鸡,期待下次的见面,有更多了解你的时间。

上一篇:天堂的来信 下一篇:你好,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