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春 日 踏 青
发布日期:2015-04-08
信息来源: 铜川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2098    分享到:
今年春天的雨水似乎比往年多,进入三月几乎周周下雨,到了周末天就又晴了。这样的天气,有点倒春寒,山城的树木、草儿似乎绿得更晚一些。但毕竟季节到了,立了春,有了雨水,过了惊蛰,一切万物复苏。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一场春雨一层绿”,春雨过后,枯木储蓄一冬的能量开始抽芽,漆水河岸的柳树首先披上了绿装,各种花儿也开始次第开放,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味道,远山也蒙着一层淡淡的绿意。
周末是个难得的好天气,雨后初晴,乍暖还寒,早晨的空气中还有淡淡的薄雾,冬青叶子上托着晶莹的露珠,枝头间的嫩芽泛着新绿,好个诱人的春!撩起了多少人的情怀。换一身便装,和家人一起上山踏青,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当然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挖野菜。每年的三四月份,正是野菜生长最盛的时候。根据中医“医食同源”的说法,这个季节的野菜药用价值更高。比如,荠菜叶嫩根肥,具有诱人的清香和美味,富含蛋白质、糖类、胡萝卜素、以及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和矿物质,是野菜中的上品。白蒿的药用价值是对人体肝脏很有好处,有护肝补肝的作用。在春天野菜当令的季节多吃一点,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蛰伏了一冬的人们,特别是中年人和老年人,都纷纷上山踏青,走进田间地头,利用踏青的闲暇,去挖点儿野菜,成了春日上山挖野菜的大军一族。
沿着北关姜女祠那条新修的公路爬坡而上。姜女祠灰瓦白墙,白色的孟姜女雕像素洁而端庄,目光眺望着金锁关远处的群山,似乎在诉说着千年的思念……公路一边山体的护墙上,雕刻着“济阳夕照、炉山不夜、姜女清风……”等同官八景。别的景色先不说,此处为姜女祠,我特意对姜女清风一景留意,诗作很好“胜迹姜祠古,芳魂石洞幽。三山通地脉,二水共川流。雨过千畦绿,风来万树秋。祠前松柏在,明月照荒丘”。现在,马路上人来人往,车辆穿梭,如今的姜女应该不会寂寞吧。
公路两边的沟壑很深,树枝已萌生绿意,还没有长出嫩芽。及至塬上,道路两边有很多果园,全部是萍果树,光秃秃的,还没有开花。部分果农已开始压枝修剪果树,更多的是上山踏青挖野菜的人,还有上山放风筝的一群小孩。这边野菜并不多,人们继续向前走。远远的望见一片麦田,绿油油的,像地毯一样铺在地上。里边应该有荠菜和白蒿吧?赶紧进去一看,麦田里,脚下地非常松软,刚下过雨,有些地方还有点黏,没成想,这两种野菜几乎没有。望着这绿中透着油亮的麦田,呼吸着山野的清风,一缕花香沁入心肺,前边有一片桃林开花了,粉红的花苞在在蓝天白云下显得那么亮丽,中午太阳暖暖的,沐浴着山风、花香、阳光,风筝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我也是醉了,游人也大抵如此……
连续走过几块麦田,几乎没有挖到想要的野菜,但有一种叫不上准确名字的野菜,麦田较多,长得油绿肥嫩,水灵灵的,当地人说没吃过,也就没人挖。这种野菜我在老家见过,也吃过,为了不空手,我就挖了满满的一袋子。这种菜其实用热水一棹,用油将辣子、花椒、蒜沫一泼凉拌,味道真的很不错。来到一座果园,地头零星的几棵白蒿将我引了进去,其实,白蒿真的很少,我忍不住问起园中的农家大嫂,原来野菜生长也讲究地块,并且“物以类聚”,荠菜麦田中多些,白蒿则果园空地中、田埂上多些,颜色越白药用价值越高,地中说没有就很少,若有就是一片,很多。“你看,这块地虽然白蒿少,但野小蒜很多,这也是很好的野菜呀!”野小蒜主要吃根茎,长得很深不好挖,借用大嫂的铁锹,在野小蒜生长密集的地方,快速的挖了十几掀, 从松软的土中拔出一簇簇小蒜,甩掉上面的泥土,白嫩如玉的小蒜头就漏出来了,这可真是意外的收获!
沿着乡村小路继续前行,时已过午,日已偏西,村舍几户人家开始冒出炊烟,肚子有点儿饿了。快临近下山的时候,有那么一块空地,呵!你别说,还真的有不少白蒿,兴奋得赶忙拿出铲子挖了起来,此时也不觉得饿了累了,直到家人催我,说袋子满了,这才直起腰,心满意足的回去。谁料想,后面路过的几块地和苹果园里,这白蒿长得都不少,真是奇怪,这野菜还真是聚堆生长呀。
当然,经过一天的辛劳,蒸白蒿,拌凉菜,这野菜最终成了我餐桌上美味的菜肴!其实,每天早上上班 ,途经菜市场,都会有一群农家妇女或老太太将捡干净的野菜一袋一袋子的摆放在马路边上叫卖,你只需掏十几元钱就能买上一斤多的野菜,无需这么的费时费力。但我们却更想享受这个过程,感受这美好的春光!
这个周末,天若放晴,您也一块上山踏青吧!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