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家乡的腊八面
发布日期:2015-01-23
信息来源: 销售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2470    分享到: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进入腊月,年味就越来越浓了。
腊月初八,即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在这一天,各地均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而在关中东部一带,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面”,不光是大人、小孩吃,还要给家里的猪羊、鸡鸭、猫狗喂一些,用筷子在树上涂抹些,一是图吉利,二是祈求来年能够大丰收。
关于腊八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至今记忆犹新的便是这样一则小故事:在古时候,有一户农家,夫妻勤勤恳恳,日子过得蒸蒸日上。他们的儿子却是出奇的懒,整日游手好闲,娶了个媳妇一样的懒散,老两口年纪大了,撒手人寰,小夫妻坐吃山空,终于在腊八这一天,他们又冷又饿,把家里屯粮的袋子抖落干净,准备熬点糊糊吃,可还没等熬好,二人便冻死了。为了教育后人,发扬祖先勤俭的美德,在腊八节这一天要煮粥吃。
由于关中地区,盛产小麦,所以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面”的习俗。腊八节前一天,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砸核桃、剥栗子、捡豆子。吃罢晚饭,母亲将挑捡好的各色豆子,有豇豆、红豆、黑豆、绿豆、黄豆、花生豆,待淘洗干净,倒入盛有一瓢水的大铁锅中,文火慢煮。水微开便用勺子搅拌,再加入凉水,如此反复几次,约四十分钟后,加入少许碱面,用勺子搅拌均匀,继续煮沸二十分钟,再将煮好的豆子水,倒入准备好的瓦盆中,晾至一宿。这样既避免了豆子水被污染,又可以使水变得更红,因为红代表喜庆,寓意红红火火,所以豆子越红越好。“腊八面”,当然面是主角,我母亲做面那是一把好手。腊八当天,天蒙蒙亮时,大人便起身,女的忙做饭,男的忙劈柴。母亲先从瓮里舀一瓢白面,倒在一个瓷盆中,兑一碗温水,倒在面粉中,调成絮状,和成一团,反复揉均匀,这样面团光滑、细腻。然后用湿抹布盖起来,饧一小时左右,增加面的筋度,擀面时手感也好。接着,把瓦盆中晾好得豆子水倒入铁锅,加入红枣、莲子、核桃、栗子、瓜子仁等材料,让其经过烟熏火燎,慢慢煮沸,酝酿香甜。面饧好后,将面团放置在案板中央,拿起擀面杖有节奏的开始擀面。那擀面杖1米有余,直径5厘米左右,一两分钟后,面团被擀成了面饼,随着母亲双手的节奏,擀面杖前进后退,不到十分钟一张薄厚均匀的面饼便擀好了,母亲撒上些玉米面粉,将面饼卷在擀面杖上,用菜刀将面饼“犁开”,再切成一指长的“喇叭状”,如此,“腊八面”就做好了。
待各种材料散发出浓浓的甜香,加入精心挑选的葡萄干,用勺子搅拌,等锅子沸腾后,将火烧旺,把做好的“喇叭面”丢到锅里煮开,用筷子稍稍搅拌,以防面条粘连。三五分钟后,香喷喷的“腊八面”就做好了,面条色泽光润,入味香甜。安心在家里吃上一碗热腾腾、甜丝丝的“腊八面”,在寒冬腊月,感觉无比温暖、幸福。“腊八面”剩余下来还要吃好几天,寓意“年年有余”。
孩提时,大冬天里最盼望的就是这“腊八面”了,因为它的原料甚多,很多都是我们乡下孩子平日几乎吃不到的东西。再配上母亲入冬腌制的雪里蕻和酸白菜那味道酸甜可口,回味无穷。
“腊八面”是家对远在他乡游子呼唤,是人们赶赴新年的忙碌与喜悦。腊八节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习俗,凝聚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代表了人们对丰收的希冀。在腊八节的记忆里,是浓浓的香甜与家的温暖。
腊月初八,即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在这一天,各地均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而在关中东部一带,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面”,不光是大人、小孩吃,还要给家里的猪羊、鸡鸭、猫狗喂一些,用筷子在树上涂抹些,一是图吉利,二是祈求来年能够大丰收。
关于腊八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至今记忆犹新的便是这样一则小故事:在古时候,有一户农家,夫妻勤勤恳恳,日子过得蒸蒸日上。他们的儿子却是出奇的懒,整日游手好闲,娶了个媳妇一样的懒散,老两口年纪大了,撒手人寰,小夫妻坐吃山空,终于在腊八这一天,他们又冷又饿,把家里屯粮的袋子抖落干净,准备熬点糊糊吃,可还没等熬好,二人便冻死了。为了教育后人,发扬祖先勤俭的美德,在腊八节这一天要煮粥吃。
由于关中地区,盛产小麦,所以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面”的习俗。腊八节前一天,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砸核桃、剥栗子、捡豆子。吃罢晚饭,母亲将挑捡好的各色豆子,有豇豆、红豆、黑豆、绿豆、黄豆、花生豆,待淘洗干净,倒入盛有一瓢水的大铁锅中,文火慢煮。水微开便用勺子搅拌,再加入凉水,如此反复几次,约四十分钟后,加入少许碱面,用勺子搅拌均匀,继续煮沸二十分钟,再将煮好的豆子水,倒入准备好的瓦盆中,晾至一宿。这样既避免了豆子水被污染,又可以使水变得更红,因为红代表喜庆,寓意红红火火,所以豆子越红越好。“腊八面”,当然面是主角,我母亲做面那是一把好手。腊八当天,天蒙蒙亮时,大人便起身,女的忙做饭,男的忙劈柴。母亲先从瓮里舀一瓢白面,倒在一个瓷盆中,兑一碗温水,倒在面粉中,调成絮状,和成一团,反复揉均匀,这样面团光滑、细腻。然后用湿抹布盖起来,饧一小时左右,增加面的筋度,擀面时手感也好。接着,把瓦盆中晾好得豆子水倒入铁锅,加入红枣、莲子、核桃、栗子、瓜子仁等材料,让其经过烟熏火燎,慢慢煮沸,酝酿香甜。面饧好后,将面团放置在案板中央,拿起擀面杖有节奏的开始擀面。那擀面杖1米有余,直径5厘米左右,一两分钟后,面团被擀成了面饼,随着母亲双手的节奏,擀面杖前进后退,不到十分钟一张薄厚均匀的面饼便擀好了,母亲撒上些玉米面粉,将面饼卷在擀面杖上,用菜刀将面饼“犁开”,再切成一指长的“喇叭状”,如此,“腊八面”就做好了。
待各种材料散发出浓浓的甜香,加入精心挑选的葡萄干,用勺子搅拌,等锅子沸腾后,将火烧旺,把做好的“喇叭面”丢到锅里煮开,用筷子稍稍搅拌,以防面条粘连。三五分钟后,香喷喷的“腊八面”就做好了,面条色泽光润,入味香甜。安心在家里吃上一碗热腾腾、甜丝丝的“腊八面”,在寒冬腊月,感觉无比温暖、幸福。“腊八面”剩余下来还要吃好几天,寓意“年年有余”。
孩提时,大冬天里最盼望的就是这“腊八面”了,因为它的原料甚多,很多都是我们乡下孩子平日几乎吃不到的东西。再配上母亲入冬腌制的雪里蕻和酸白菜那味道酸甜可口,回味无穷。
“腊八面”是家对远在他乡游子呼唤,是人们赶赴新年的忙碌与喜悦。腊八节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习俗,凝聚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代表了人们对丰收的希冀。在腊八节的记忆里,是浓浓的香甜与家的温暖。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