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再读钱钟书《围城》之后感
发布日期:2014-12-17
信息来源: 销售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2044    分享到:
第一次听到有关《围城》,是在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当时是选修课文学鉴赏,老师着重拿着这篇小说在台上滔滔不绝的慢念,只听到她讲进进出出,城里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当时的我听的莫名其妙,为了完成课后的作业,也是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它,走马观花的阅览,草草完成了作业,唯一仅存的记忆是主人公方鸿渐与唐晓芙一见钟情的凄美恋爱史,最后也不能终成眷属,也觉得这围城也仅不过是一场爱情故事的写实罢了。
后来,偶尔一次机会在单位图书馆看到钱钟书《围城》经典珍藏版,古铜色有些颇旧的页面顿时提起了我再次读它的兴趣,于是便借来重温那段“爱情史”,殊不知细细品来,更多了番韵意与思索。
小说故事梗要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一线索始终贯穿于这部小说,也成为其经典名言。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主要讲述他带着那个时代部分欧美留学生、大学教授的傲气与自负旅欧回乡,受到很多人恭维,但在留学期间却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并未学到真本事,却只混得假文凭一张,所以只得在一个小规模的银行工作。工作期间,与人物苏文纨、唐晓芙发生一系列爱情纠葛,无果。后跟人物赵辛楣孙柔嘉等一行5人到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后因种种原因回到上海,并在途中与孙柔嘉订婚。本以为生活会幸福美满,但终究因为性格差异与家庭关系不欢而散。接二连三的“围城”,让方鸿渐精神麻木,感到人生的讽刺与伤感......。
爱情与事业的双重“围城”
在当时抗战烽烟燃起的岁月,这些所谓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数置身于战争之外,先是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继而又到湖南一个偏僻的村镇,围绕着生活、职业与爱情问题,展开着一场不见硝烟,但却处处闪烁着刀光剑影的厮杀与火拼,一场场勾心斗角的角逐在“围城”的人生道路上实时变迁着。
主人公方鸿渐与苏文纨的“爱情”纠葛占了小说部分分量。苏文纨的倾心与方鸿渐的另有所欢,使得这半真半假的滑稽戏暴露出双方更多的特征。苏文纨官宦小姐的自负与多情,方鸿渐纨绔子弟的优柔寡断与玩世不恭的浮华相,使得作者笔下浮现出当况下多种性格鲜明的人物特色。而另一位主角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作者用一大段文字来描绘这个温文尔雅、美丽纯朴的真正女孩:“方鸿渐初见唐晓芙时,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本以为一见钟情后的情感会有读者期许的美好结局,但是,最终的误会也导致两人各奔东西,或许唐晓芙在方鸿渐淋雨的时候能多一分钟毫不犹豫拉他进去,方鸿渐能多一份坚定,多一份解释,那么结局也许会更美好,这也是我对方鸿渐这个人即同情又厌恶的地方所在,他却他的无能软弱冲出了这个爱情“围城”,选择了离开。最后一位是他的妻子孙柔嘉,一个怯生平凡的女子,开始的时候两人情投意合,相处的很好,但由于对前途的焦虑使婚后争吵不断,加之双方家庭的流言蜚语,两人最终还是被这种精神压力搅得不得安宁,他再次冲出一个爱情“围城”,又走向下一个“围城”的入口......
去三闾大学任教是方鸿渐事业“围城”的一个典型,也是我非常爱读的一段。方鸿渐与李梅婷、顾尔谦、孙柔嘉、赵辛楣等一行五人结伴去三闾大学任教,殊不知已渐渐卷入明争暗斗的是非中。职业上的排挤、校长的托词、见不得人的阴谋诡计,一时间成了三闾大学的现实版舞台,各色人物活跃其中,有李梅婷那满腹男盗女娼的所谓的仁义道德,有高松年那声称维护教育尊严却老奸巨猾、酒色之徒的伪君子,有内心龌龊、招摇撞骗的假博士韩学愈,更有陆子潇那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这些“文学志士”蒙上伪装的保护色,为追求自身发展,不择手段,这正是对当代所谓“老科学家”带有讽刺意味的诠释与写照,给文章填色不少。乱世是英雄的天下,而方鸿渐是被动的、无能的、经不住诱惑的典型失败代表,对于既无英雄气概又与世无争的男主角,无论事业还是爱情都是是注定失败的,他的失败是面对现实残酷的生存竞争而缺乏理性对抗的力量与热情,是作为“围城人”对寻找解脱的徒劳无果的最好映射。
再读《围城》感悟
这次重温的最大的感悟在于十年后,我重新认识了“围城人”方鸿渐。小说时代背景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期,方鸿渐的人物特征正是当代文明下留洋归来自明不凡而最终走向幻灭的典型代表。他想获得人生自主权,击败自己的宿命,但由于自身懦弱、胆怯、无识、无能的人物性格,对爱情的犹豫与消极,最终在自己的人生中,仿佛走入一个又一个的《围城》中,在城中不断扭曲自己,走向麻木,丧失了对生存最基本的渴望,对未来的向往。我进入小说内部,体会到一种深沉的悲凉。悲凉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生存方式的孤独感与恐慌感,悲凉整个黑暗社会人性的冷漠与无情......
从文学方面来欣赏小说,无不被作者的细腻的讽刺文字所折服,从开篇中对景拟人的描述:“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到中篇中对赵辛楣公寓讽刺性描述:“没进门就听见公寓里好象正在开无线电,播送风行一时的《春之恋歌》,空气给那位万众倾倒的国产女明星的尖声撕割得七零八落——那女明星的娇声尖锐里含着浑浊,一大半像鼻子里哼出来的,又腻又粘又软弱无力,和鼻子的主产品鼻涕具有同样品性.......”,到最后结尾处方鸿渐父亲送的结婚礼物—只慢7分钟“很准”得钟,这种“时间”后置的创作正是包涵对人生的讽刺,深于一切语言的最大讽刺。全文借用的绝妙比喻、暗喻的手法更能深刻的体现出事物状态、人物性格与人物关系,深刻而准确,对于读者具有更深长韵味,是一场视觉与触觉的盛宴。
我想《围城》的精华之处在于:人生不过是进城、出城,冲进去、逃出来,周而复始,永无止境;其实,无论冲进去还是逃出来都是无所谓的,人生终究不能到达自己原来的意愿;往往是你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却终非你所要。
目前有很多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的批判言论,但我更愿意去欣赏小说中的人,小说中的事及小说的魂,每个人对同一作品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但就个人而言,我更看重的是对小说魂的领会,从而引发对人本性的思考。
后来,偶尔一次机会在单位图书馆看到钱钟书《围城》经典珍藏版,古铜色有些颇旧的页面顿时提起了我再次读它的兴趣,于是便借来重温那段“爱情史”,殊不知细细品来,更多了番韵意与思索。
小说故事梗要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一线索始终贯穿于这部小说,也成为其经典名言。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主要讲述他带着那个时代部分欧美留学生、大学教授的傲气与自负旅欧回乡,受到很多人恭维,但在留学期间却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并未学到真本事,却只混得假文凭一张,所以只得在一个小规模的银行工作。工作期间,与人物苏文纨、唐晓芙发生一系列爱情纠葛,无果。后跟人物赵辛楣孙柔嘉等一行5人到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后因种种原因回到上海,并在途中与孙柔嘉订婚。本以为生活会幸福美满,但终究因为性格差异与家庭关系不欢而散。接二连三的“围城”,让方鸿渐精神麻木,感到人生的讽刺与伤感......。
爱情与事业的双重“围城”
在当时抗战烽烟燃起的岁月,这些所谓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数置身于战争之外,先是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继而又到湖南一个偏僻的村镇,围绕着生活、职业与爱情问题,展开着一场不见硝烟,但却处处闪烁着刀光剑影的厮杀与火拼,一场场勾心斗角的角逐在“围城”的人生道路上实时变迁着。
主人公方鸿渐与苏文纨的“爱情”纠葛占了小说部分分量。苏文纨的倾心与方鸿渐的另有所欢,使得这半真半假的滑稽戏暴露出双方更多的特征。苏文纨官宦小姐的自负与多情,方鸿渐纨绔子弟的优柔寡断与玩世不恭的浮华相,使得作者笔下浮现出当况下多种性格鲜明的人物特色。而另一位主角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作者用一大段文字来描绘这个温文尔雅、美丽纯朴的真正女孩:“方鸿渐初见唐晓芙时,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本以为一见钟情后的情感会有读者期许的美好结局,但是,最终的误会也导致两人各奔东西,或许唐晓芙在方鸿渐淋雨的时候能多一分钟毫不犹豫拉他进去,方鸿渐能多一份坚定,多一份解释,那么结局也许会更美好,这也是我对方鸿渐这个人即同情又厌恶的地方所在,他却他的无能软弱冲出了这个爱情“围城”,选择了离开。最后一位是他的妻子孙柔嘉,一个怯生平凡的女子,开始的时候两人情投意合,相处的很好,但由于对前途的焦虑使婚后争吵不断,加之双方家庭的流言蜚语,两人最终还是被这种精神压力搅得不得安宁,他再次冲出一个爱情“围城”,又走向下一个“围城”的入口......
去三闾大学任教是方鸿渐事业“围城”的一个典型,也是我非常爱读的一段。方鸿渐与李梅婷、顾尔谦、孙柔嘉、赵辛楣等一行五人结伴去三闾大学任教,殊不知已渐渐卷入明争暗斗的是非中。职业上的排挤、校长的托词、见不得人的阴谋诡计,一时间成了三闾大学的现实版舞台,各色人物活跃其中,有李梅婷那满腹男盗女娼的所谓的仁义道德,有高松年那声称维护教育尊严却老奸巨猾、酒色之徒的伪君子,有内心龌龊、招摇撞骗的假博士韩学愈,更有陆子潇那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这些“文学志士”蒙上伪装的保护色,为追求自身发展,不择手段,这正是对当代所谓“老科学家”带有讽刺意味的诠释与写照,给文章填色不少。乱世是英雄的天下,而方鸿渐是被动的、无能的、经不住诱惑的典型失败代表,对于既无英雄气概又与世无争的男主角,无论事业还是爱情都是是注定失败的,他的失败是面对现实残酷的生存竞争而缺乏理性对抗的力量与热情,是作为“围城人”对寻找解脱的徒劳无果的最好映射。
再读《围城》感悟
这次重温的最大的感悟在于十年后,我重新认识了“围城人”方鸿渐。小说时代背景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期,方鸿渐的人物特征正是当代文明下留洋归来自明不凡而最终走向幻灭的典型代表。他想获得人生自主权,击败自己的宿命,但由于自身懦弱、胆怯、无识、无能的人物性格,对爱情的犹豫与消极,最终在自己的人生中,仿佛走入一个又一个的《围城》中,在城中不断扭曲自己,走向麻木,丧失了对生存最基本的渴望,对未来的向往。我进入小说内部,体会到一种深沉的悲凉。悲凉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生存方式的孤独感与恐慌感,悲凉整个黑暗社会人性的冷漠与无情......
从文学方面来欣赏小说,无不被作者的细腻的讽刺文字所折服,从开篇中对景拟人的描述:“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到中篇中对赵辛楣公寓讽刺性描述:“没进门就听见公寓里好象正在开无线电,播送风行一时的《春之恋歌》,空气给那位万众倾倒的国产女明星的尖声撕割得七零八落——那女明星的娇声尖锐里含着浑浊,一大半像鼻子里哼出来的,又腻又粘又软弱无力,和鼻子的主产品鼻涕具有同样品性.......”,到最后结尾处方鸿渐父亲送的结婚礼物—只慢7分钟“很准”得钟,这种“时间”后置的创作正是包涵对人生的讽刺,深于一切语言的最大讽刺。全文借用的绝妙比喻、暗喻的手法更能深刻的体现出事物状态、人物性格与人物关系,深刻而准确,对于读者具有更深长韵味,是一场视觉与触觉的盛宴。
我想《围城》的精华之处在于:人生不过是进城、出城,冲进去、逃出来,周而复始,永无止境;其实,无论冲进去还是逃出来都是无所谓的,人生终究不能到达自己原来的意愿;往往是你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却终非你所要。
目前有很多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的批判言论,但我更愿意去欣赏小说中的人,小说中的事及小说的魂,每个人对同一作品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但就个人而言,我更看重的是对小说魂的领会,从而引发对人本性的思考。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