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企业文化 > 文学天地
文学天地

读《中国在梁庄》后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4-07-31     信息来源: 黄陵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2001    分享到:

      “我的故乡是穰县梁庄,我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年。即使在我离开故乡的这十几年中,我也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它。它是我生命中最深沉而又最痛苦的情感,我无法不注视它,无法不关心它,尤其是,当它,及千千万万个它,越来越被看成是中国的病灶,越来越成为中国的悲伤时候”。这是《中国在梁庄》作者开篇时候的一段自述。
       近期,集团公司组织了读书月活动,我在“2013年中国好书名录”中找到了《中国在梁庄》这本书,并细细阅读了一遍。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我对书中描述的一切感触颇深。而作者在书中的更多思考,是想从下面的几个反问句中渴求获得答案。“从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了民族的累赘,成了改革、发展与现代化追求的负担?从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为底层、边缘、病症的代名词?又是从什么时候起,一想起那日渐荒凉、寂寞的乡村,想起那在城市黑暗边缘忙碌、在火车站奋力挤拼的无数的农民工,就有悲怆欲哭的感觉?这一切,都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又是如何发生的?它包含着多少历史的矛盾与错误?包含着多少生命的痛苦与呼喊?或许,这是每一个关心中国乡村的知识分子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农村,一直是一个让人关注的地方,从中央每年的三农一号文件,到各个经济层面的权衡考量上,农村都是一个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我也是在农村生活过十几年的人,这本书中描写的所有场景和情节,包括各种各样的农村人物,都曾经是我遇到或者身边发生过的。它是我生命里记忆的底片,从不曾忘却掉。读完这本书,带给我很深的思考。我知道我的思考只来自于自我的视野和角度,但是,它是真实的感受,我愿意把它记录下来,慢慢地再去思考和探索答案。
       书中用作者故乡一个村庄的生存镜像,折射着当代农村的大部分问题。对贫穷落后、环境日益破败的的乡村;对外出务工者、留守妇女儿童、孤寡老人、乡村经济、政治斗争、邻里纷争、恩怨情仇、农村法律问题;对各色人物的纠结矛盾的内心,苦苦挣扎而又看不到出路的无奈的深刻的描述,让人陷入深深地思索中。其实,这个时代已经好过任何一个时代,但是,这个时代却又无法避免的要重新对待农村出现的新问题。既然无法回避那就深刻剖析,然后在不断的发展中去慢慢解决,这可能也是作者的心态。
       书中在描述一个名叫毅志的打工者的时候,主人公说了这样一句话“再也不去北京过那种非人的生活了”。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毅志出去打工的时候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可在经历打工生活的艰辛和太多不如意的时候,用顺从命运的发誓方式来告别“非人”的打工生涯,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梁庄。我们可以想象,他没有更高的学历,没有更多的技能,没有在他乡可以依靠的亲人朋友,就连自己的老婆都不能带在身边。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拿着和付出绝对不等值的货币,在喧闹的都市大街上,像一个盲流,更像一个孤魂一样,没有亲情的关心,没有朋友的帮助,没有舒心的归宿。为了让生活在农村的家人能过的稍微好一点,能盖上一处属于自己的房子,默默承受着这一切。当他实在忍受不了漂泊生活如此艰难的时候,唯一的解脱,就是回到属于他依旧贫穷的故乡。如果说一个务工者身体上的劳累和艰辛可以忽略不计,那么一个年轻人纠结的内心世界和丰沛的感情世界,也可以忽略不计吗?抛家弃妻那是为了生活呀!而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城市,又给了他们什么呢?如果不曾历经困苦和折磨,他绝对不会发出打死再也不出去打工,过那种非人生活的呐喊。在这个务工者的打工生涯里,他被骗过工钱,被卖过黑砖窑,被城市的警察欺负过收容过,被同行业的竞争者殴打过伤害过,这一切足够令他伤心至极了。书中描述的这个人物经历的一切也许不是大多数,但他毕竟是农村务工者的一个缩影。而我们的大多数人,其实都只是旁观者,难道我们真的只能做个旁观者吗?
       书中春梅的死亡也许是当今留守妇女问题的另一个缩影。春梅有一个木讷不善表达但却疼爱她的老公。春梅的老公在结婚一个月后就去外面的一个煤矿打工,一年里只有麦收和过年的时候才会回家看看她。春梅最大的愿望是让老公打工挣到钱后盖上一处院子搬出去住,有个属于自己的小家,不再和公婆住在一起。他老公背负着媳妇的美好愿望在外地辛苦打拼,可总也挣不够回家盖房的钱。为了省钱,两年的时间里,没有回去看过她,也基本没有电话。不识字的春梅也无法写信给自己的老公,忍受着内心思念的煎熬和埋怨,却又因为自己很厉害的晕车症无法去遥远的地方寻找自己的老公,托人写信却总也没有回音。这个可怜乖巧的留守妇女,开始变得焦躁和魔怔,性格开始出现孤僻和多疑,经常在农村邮差的后面偷偷看看有没有自己男人的音信,因为害羞还不敢光明正大地打听。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让她想到了自己的男人是不是在外面已经有了女人,再也不会回来了。刻薄愚钝的公婆还经常说她想男人想疯了,满村子的瞎跑坏了祖上的门风。这个可怜的女人,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和帮助。在农村留守老人的眼里,她成了一个另类,她开始封闭自己,折磨自己,自残自己,最终在喝下一整瓶的农药后离开了这个没有带给她幸福爱情的世界。临死的时候春梅对婆婆嘟囔着,我不想死呀,等我好了后我给你做双鞋,再也不找我家男人了。当他木讷的老公被村里人找到矿上然后带回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一个家就这样没了,而挣到的盖房子的钱即使足够了,人没了,又有什么意义呢!春梅的死也许是个特例,但我们不能回避这样的问题,农村留守妇女同样需要感情,同样需要爱,同样需要身边有老公疼爱自己,但她们为了照顾公婆,不得不留守农村。但是,在生活的重压下,很多人忽略了这份人类最原始的情欲。在苦苦生活的日子里,又有谁会去在乎一个农村留守妇女身心世界的苦闷和焦灼呢?我不想列举什么数据和社会专家的话语来评说中国目前的留守妇女现状,只是感觉,如果我们的农村有很好的经济项目,有不让农村务工者跑很远就可以做工的企业和厂矿,这些悲剧也许会少很多,很多家庭也许会更美满。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书中讲述了一个14岁的留守学生,因为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在农村和爷奶生活,爷奶只能顾上他的吃喝,却引导和教育不了孩子的成长。最终在父母教育缺失、法律意识淡漠的情况下,残忍杀害了一位82岁的老太太,然后他当做没有发生一样继续去上学。这样的故事,在农村是确确实实发生的,是什么让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变的这样残暴和无知?这样冷漠和自私?拿自己的私欲去剥夺别人的生命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年幼,仅仅因为是贫穷?正是因为贫穷、因为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的父母才出外务工,留下年幼的孩子在农村留守,才出现这样的悲剧。爷爷奶奶的辛苦抚养自不必说,书中芝婶说“我这个奶奶活成了爹妈、老师和校长”,这是农村留守老人的无奈和自嘲。孩子的教育的确是个头疼的问题,谁能说那些留守的儿童不渴望父母的呵护,不期盼父母和他的团聚呢?等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切似乎已经晚了。道理大家都明白,可真正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出去务工的想法真的能实现吗?在城市高昂的房租下,即使夫妻一起出去务工,在同一个城市,都不一定能经常见面住在一起,更别说带上孩子了。城市学校高昂的借读费、门槛费,早已让务工者的孩子拒之门外了。这就是现实,这不是批判什么,而是在思考。
     《中国在梁庄》从一个农村当代发生的事情,从思考的角度来阐述我们的农村到底怎么了?我们可爱的农民到底该怎样去生存?当然,时代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是难免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就停止思考。因为我的故乡也是农村,我的故乡也同样处于这样的困境中,也需要去解决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多时候,思考大于阐述,我想我们每个人如果都去思考,或许,这个社会会越来越好,这样的悲伤会越来越少!

上一篇:知足常乐 下一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