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难忘糯米粽飘香
发布日期:2014-06-03
信息来源: 黄陵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1958    分享到:
每到这个生机盎然的五月,身处在五彩缤纷的季节里,感受着草长莺飞的美妙,心里却油然升起无尽的思念,难忘那糯米粽子的清香和母亲巧夺天工的技艺,因为粽子裹满了思念,端午载满了故事,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端午节有吃粽子包粽子的习俗,随着时间流逝,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粽子已成为一种商品,一种时尚的商标。现在每当端午节临近的时候,粽子就早早出现在各大超市、商场的最醒目的位置,不仅品种繁多,琳琅满目,而且包装精美。那种最原始,最简单的手工粽子已淡出人们视野,粽子包裹的最纯朴的感情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
眼看端午节要来了,我的思绪在飞扬,回忆就像长了翅膀,在脑海中萦绕,那翠绿的芦苇叶,在手中翻卷着、上下飞舞着,还有那玲珑夺目,清香四溢的香包。曾经的一个个画面如慢放的无声老电影,刚出片名,我已情不自禁。记忆——让我乘上了“时光机”,带我又回到那年那月有粽香弥漫的端午。
听母亲讲我们安徽人过端午和北方人是不大一样的,我们是用新鲜箬叶或竹叶包成“五角粽子”,大多是咸的或是肉的,而北方人是用苇叶包的“四角粽子”,大多是甜的。由于南北文化不同,饮食不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粽子的内涵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我母亲也由南到北,“入乡随俗”,经过摸索、改良,将南北粽子揉合在一起,又有北方粽子的粗狂又不失南方粽子的精巧,又好煮又好吃,我们亲切的称他为“轩辕棕”。
包粽子的过程繁琐又复杂,任何一个步骤马虎,都会影响粽子最后的口感。每次包粽子前,母亲先将糯米和红枣泡一晚上,再将新鲜的苇叶经过泡煮和修剪等工序准备好。然后,开始包粽子。母亲先将两个稍大点苇叶折成一个锥形小漏斗,然后放上一颗大枣垫底,再将糯米捞入小漏斗中,压上几颗红枣,斜插一片小点苇叶,三片苇叶稍稍错开来,一片压一片,三片苇叶像个小爪子似得仅仅将糯米抓裹在里面,糯米不能太鼓,也不能太瘪,否则煮的时候会进水,影响粽子的口感,再将事先准备的马莲上下左右的绕上几圈,打个活扣。就这么一折、一捏、一裹,一捆,几片翠绿的苇叶在母亲手中上下飞舞翻卷几下,一个精心别致有棱有角的“轩辕棕”就诞生了。
母亲的粽子包的又快又精巧,每年端午前夕,早早被邻居请去包粽子,许多阿姨、姐姐都跟着学会了包粽子,我也跟着边看边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连着学了三个端午,总算有所收获,慢慢包出个像模像样的粽子。
我开始学的时候,那手真是不听指挥,不听使唤,不是糯米太多就是太少,不是裹的太紧就是太松,要么就包成了“四不像”,煮的时候散落满锅的糯米,简直是在煮稀饭,还影响一锅粽子的“形象”。每出现这种情况,母亲都耐心的,手把手的教我怎样裹粽子,怎样捆的结实,然后检查每个包好的粽子,母亲边教我包粽子,边给我讲关于端午的故事和粽子的流传。从母亲这里知道端午节不单单光是吃粽子,还是对亲人的怀念,寄托哀思的节日。从母亲这里,我才领悟到粽子所蕴涵的深挚情意。
煮粽子大多在端午的头一天,母亲将包好的粽子一个个码好放在一口大锅中,压上一块青石,倒上一锅开水,大火煮上两个小时,然后改成小火焖上一晚上,这样煮出的粽子晶莹剔透,清香四溢。每次煮粽子,“疯”了一天的我早早进入了梦乡。每次都是母亲坐在微弱的灯光下,守在红堂堂的火炉旁,为全家人准备着第二天节日的食材,为我们姊妹几个缝制小香包和七彩绳。有时望着她那被微弱灯光拉长的疲倦的身影,望着那被水浸泡而发胀的双手,我的心里一阵酸楚。夜深了,母亲还为我们精心编织着梦想与未来,母亲为我们守候着幸福,那种幸福伴我香甜入梦,那种幸福现在想起仍会湿润了眼眶。
第二天,天还没亮,母亲为我们涂抹雄黄酒,戴香包和七彩绳,贪吃的我总是第一个跑到厨房,母亲已将粽子捞出来,我迫不及待的剥开一个,带着余温的粽子散发出苇叶特有的那种香味,真“馋”人,咬一口,又筋、又滑、又粘,香醇中夹杂一丝大枣的甜香。一个粽子下肚,嘴巴,鼻子,额头已挂满了浓烈糯米香,这是一种幸福的余香。
此时,东方泛起鱼肚白,整个院子也沸腾开来,拉风箱声,过油炸菜角声,咕嘟咕嘟煮鸡蛋声,声声入耳。粽子香艾叶香、香包香,各种香气沁人心脾。邻里之间互相走动着,祝福着,赠送节日的粽子,品尝着各家的食材。这时的小院就像是端午的粽子一样,将幸福裹的满满的。
又逢一个新的端午节,此时的心里空荡荡的,莫名一阵酸楚,太多的牵挂和思念,回忆都涌上心头。如今,物是人非,回到那阔别已久的小院,虽然已是破旧不堪,满目沧桑。但我仿佛依然能感受到曾经节日的气氛,依然能闻到那粽香米香和妈妈熟悉的味道。
端午节有吃粽子包粽子的习俗,随着时间流逝,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粽子已成为一种商品,一种时尚的商标。现在每当端午节临近的时候,粽子就早早出现在各大超市、商场的最醒目的位置,不仅品种繁多,琳琅满目,而且包装精美。那种最原始,最简单的手工粽子已淡出人们视野,粽子包裹的最纯朴的感情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
眼看端午节要来了,我的思绪在飞扬,回忆就像长了翅膀,在脑海中萦绕,那翠绿的芦苇叶,在手中翻卷着、上下飞舞着,还有那玲珑夺目,清香四溢的香包。曾经的一个个画面如慢放的无声老电影,刚出片名,我已情不自禁。记忆——让我乘上了“时光机”,带我又回到那年那月有粽香弥漫的端午。
听母亲讲我们安徽人过端午和北方人是不大一样的,我们是用新鲜箬叶或竹叶包成“五角粽子”,大多是咸的或是肉的,而北方人是用苇叶包的“四角粽子”,大多是甜的。由于南北文化不同,饮食不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粽子的内涵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我母亲也由南到北,“入乡随俗”,经过摸索、改良,将南北粽子揉合在一起,又有北方粽子的粗狂又不失南方粽子的精巧,又好煮又好吃,我们亲切的称他为“轩辕棕”。
包粽子的过程繁琐又复杂,任何一个步骤马虎,都会影响粽子最后的口感。每次包粽子前,母亲先将糯米和红枣泡一晚上,再将新鲜的苇叶经过泡煮和修剪等工序准备好。然后,开始包粽子。母亲先将两个稍大点苇叶折成一个锥形小漏斗,然后放上一颗大枣垫底,再将糯米捞入小漏斗中,压上几颗红枣,斜插一片小点苇叶,三片苇叶稍稍错开来,一片压一片,三片苇叶像个小爪子似得仅仅将糯米抓裹在里面,糯米不能太鼓,也不能太瘪,否则煮的时候会进水,影响粽子的口感,再将事先准备的马莲上下左右的绕上几圈,打个活扣。就这么一折、一捏、一裹,一捆,几片翠绿的苇叶在母亲手中上下飞舞翻卷几下,一个精心别致有棱有角的“轩辕棕”就诞生了。
母亲的粽子包的又快又精巧,每年端午前夕,早早被邻居请去包粽子,许多阿姨、姐姐都跟着学会了包粽子,我也跟着边看边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连着学了三个端午,总算有所收获,慢慢包出个像模像样的粽子。
我开始学的时候,那手真是不听指挥,不听使唤,不是糯米太多就是太少,不是裹的太紧就是太松,要么就包成了“四不像”,煮的时候散落满锅的糯米,简直是在煮稀饭,还影响一锅粽子的“形象”。每出现这种情况,母亲都耐心的,手把手的教我怎样裹粽子,怎样捆的结实,然后检查每个包好的粽子,母亲边教我包粽子,边给我讲关于端午的故事和粽子的流传。从母亲这里知道端午节不单单光是吃粽子,还是对亲人的怀念,寄托哀思的节日。从母亲这里,我才领悟到粽子所蕴涵的深挚情意。
煮粽子大多在端午的头一天,母亲将包好的粽子一个个码好放在一口大锅中,压上一块青石,倒上一锅开水,大火煮上两个小时,然后改成小火焖上一晚上,这样煮出的粽子晶莹剔透,清香四溢。每次煮粽子,“疯”了一天的我早早进入了梦乡。每次都是母亲坐在微弱的灯光下,守在红堂堂的火炉旁,为全家人准备着第二天节日的食材,为我们姊妹几个缝制小香包和七彩绳。有时望着她那被微弱灯光拉长的疲倦的身影,望着那被水浸泡而发胀的双手,我的心里一阵酸楚。夜深了,母亲还为我们精心编织着梦想与未来,母亲为我们守候着幸福,那种幸福伴我香甜入梦,那种幸福现在想起仍会湿润了眼眶。
第二天,天还没亮,母亲为我们涂抹雄黄酒,戴香包和七彩绳,贪吃的我总是第一个跑到厨房,母亲已将粽子捞出来,我迫不及待的剥开一个,带着余温的粽子散发出苇叶特有的那种香味,真“馋”人,咬一口,又筋、又滑、又粘,香醇中夹杂一丝大枣的甜香。一个粽子下肚,嘴巴,鼻子,额头已挂满了浓烈糯米香,这是一种幸福的余香。
此时,东方泛起鱼肚白,整个院子也沸腾开来,拉风箱声,过油炸菜角声,咕嘟咕嘟煮鸡蛋声,声声入耳。粽子香艾叶香、香包香,各种香气沁人心脾。邻里之间互相走动着,祝福着,赠送节日的粽子,品尝着各家的食材。这时的小院就像是端午的粽子一样,将幸福裹的满满的。
又逢一个新的端午节,此时的心里空荡荡的,莫名一阵酸楚,太多的牵挂和思念,回忆都涌上心头。如今,物是人非,回到那阔别已久的小院,虽然已是破旧不堪,满目沧桑。但我仿佛依然能感受到曾经节日的气氛,依然能闻到那粽香米香和妈妈熟悉的味道。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