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梁庄的失落与痛楚
发布日期:2013-12-18
信息来源: 蒲白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1861    分享到:
两年前读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感触于作者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善意,对家乡的每一个人都抱着强烈的理解意图和善良的同情心,《出梁庄记》刚面市,我就迫不及待地买了一本。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出梁庄记》的基调是压抑的:从开头到结尾,书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死亡。死亡带给人的震撼是毋庸赘言的,但更令人揪心的,是那些依然活着的人们。在中国的土地上,人只分为两种:已故者和幸存者。若说两种人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同样的卑微。他们来自梁庄,也可以说来自中国的任何一个村庄。他们像吹散的蒲公英花瓣一样,飘零各地,随遇而安,无人问津。书中的梁庄人,陌生又熟悉。陌生的只是名字,熟悉的是各式相同的生活模式和心理状态。作者说,那个被我们训斥一番的电话推销员,说不定就是你的乡下妹子。一瞬间,我甚至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作者历经两年多的时间走访了大半个中国,从北边的内蒙古,到南边的东莞虎门,从西边的新疆,到东部的青岛、北京。通过拜访这些遍布在各大城市中打工的51位梁庄人,作者让那些曾在《中国在梁庄》中隐隐绰绰的身影具体了起来。抛去地域界限,梁庄的这些打工者显然是当下中国各大城市中打工者的缩影,他们大多从事最卑微、最贫贱,甚至最危险的工作。在作者笔下,我们几乎看到所有曾在报章中读过的那些零碎的社会新闻。“蹬三轮”、“富士康”、“重金属中毒”、“电话推销”、“城乡冲突”,这些词汇对于我们早已耳熟能详,梁庄乡亲的那些故事也几乎每天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然而,说到底,这些故事和它们代表的人生,不过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背景或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果没有必要,我们永远也不会去真正关注发生在城中村的那些日常生活。
这是一个在《新闻联播》上看不全的中国。然而却是一个无比真实而鲜活的存在。他们是一群生活在“大词”之下的鲜活生命。农民工已然成为一个符号,在呼天抢地的悲剧和吃饱穿暖的感恩中,被媒体、企业、围观的各色人等拿来说事。进城,讨薪,下跪……这些词我们都听过,这些事也天天耳闻,但这群人的苦难,《出梁庄记》里面具体而深沉的哀伤,仍然给我一记重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们已经离开村庄,却未能融入城市,觉得城市不能接纳他们,说最终会回到村庄,却始终处于悬空状态,村庄怕是再也无法真正回去了,顶多寻求一个落叶归根,归于尘土。读到这些故事,我能做到设身处地,却一样无能为力。
“他们是这片土地上的陌生人。”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的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旅。书中采访的51位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人,10年以上的有15人,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出了故乡的梁庄人无论是身影还是精神,始终漂泊。很多人在一个地方生活20年都叫不出所在地的全名,和当地人也没有任何的联系。在这些打工者之列中,有些已经逐渐摆脱经济的困扰,甚至跨入高收入阶层,但是对大多数走出故乡的人而言,生活仍然意味着城市的边缘和贫困线。
“离弃村落的人们流浪很久了,许多人说不定死在半路上。” 老宅变卖成金钱,荒地成了灵堂,送葬的人们踩在野蒿茬子上……农村人最为看重的“落叶归根”变成话凄凉。费孝通笔下那个由熟人社会构成的乡土中国,显现出巨大的裂痕。回不去,也融不进。怀揣着发财致富梦想的年轻人离开了家乡,进入了富士康和其它大工厂才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台机器,没有自己的时间,拿着最少的工资,全部生活只有上班、加班、下班。“他想找对象结婚,没有可能;他想涨工资,没有可能;他想交朋友,没有可能;他想找到光亮,光亮离他还很远。”“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段话。每个离开梁庄的人无不怀揣期望,最终收获的只有少数人。而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不无暴戾。造假一直是胆大者的游戏,而传销,也在成功学催化下,成为一种现代迷信。这些少数成功者的经历,大多无法效仿和复制,掺杂着命运与气数,但是身份上的尴尬和困境,无论他们成败与否都只能是现代化的被动接受者,无法主动参与其中。于是,无论是打工者本身,还是他们带动变革的乡村社会,都在滑向一种病态,这种病态被梁鸿类比为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笔下的“呼愁”——一种数百万人共有的阴暗情绪。
为了改变村庄的落后面貌,梁庄可能和邻近两个村合并在一起。政府盖高楼,把梁庄村民迁到楼上,腾出耕地,把村庄化为良田。作者感到的深深的担忧与质疑,并发出“我终将离梁庄而去”的感慨。质疑“陌生人式”的城市文化模式对“熟人式”的乡土文化模式的简单替代,质疑现代性是不是就是简单地让“村庄变为城市”。对于一个有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古老国度来说,真正的“中国梦”显然并不是简单地在古老的土地上规划和建造起整齐划一的新楼房、新城镇。在我们的乡土传统中“努力去开掘新的、但又不脱离自我的生存之道”,或者才能挥去笼罩在乡村上空的沉重的哀愁吧。
合上书本,我梦到了刘亮程笔下宁静、美丽的村庄——“我时常看到一些老人,在一些晴朗的天气里,背着手,在村外的田野里转悠。他们不仅仅是看庄稼的长势,也在瞅一块墓地。他们都是些幸福的人,在一个村庄的一间房子里,生活到老,知道自己快死了,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择一块墓地。虽说是离世,也离得不远。坟头和房顶日夜相望,儿女们的脚步声在周围的田地间走动,说话声、鸡鸣狗吠时时传来。这样的死没有一丝悲哀,只像是搬一次家。”
作者历经两年多的时间走访了大半个中国,从北边的内蒙古,到南边的东莞虎门,从西边的新疆,到东部的青岛、北京。通过拜访这些遍布在各大城市中打工的51位梁庄人,作者让那些曾在《中国在梁庄》中隐隐绰绰的身影具体了起来。抛去地域界限,梁庄的这些打工者显然是当下中国各大城市中打工者的缩影,他们大多从事最卑微、最贫贱,甚至最危险的工作。在作者笔下,我们几乎看到所有曾在报章中读过的那些零碎的社会新闻。“蹬三轮”、“富士康”、“重金属中毒”、“电话推销”、“城乡冲突”,这些词汇对于我们早已耳熟能详,梁庄乡亲的那些故事也几乎每天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然而,说到底,这些故事和它们代表的人生,不过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背景或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果没有必要,我们永远也不会去真正关注发生在城中村的那些日常生活。
这是一个在《新闻联播》上看不全的中国。然而却是一个无比真实而鲜活的存在。他们是一群生活在“大词”之下的鲜活生命。农民工已然成为一个符号,在呼天抢地的悲剧和吃饱穿暖的感恩中,被媒体、企业、围观的各色人等拿来说事。进城,讨薪,下跪……这些词我们都听过,这些事也天天耳闻,但这群人的苦难,《出梁庄记》里面具体而深沉的哀伤,仍然给我一记重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们已经离开村庄,却未能融入城市,觉得城市不能接纳他们,说最终会回到村庄,却始终处于悬空状态,村庄怕是再也无法真正回去了,顶多寻求一个落叶归根,归于尘土。读到这些故事,我能做到设身处地,却一样无能为力。
“他们是这片土地上的陌生人。”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的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旅。书中采访的51位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人,10年以上的有15人,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出了故乡的梁庄人无论是身影还是精神,始终漂泊。很多人在一个地方生活20年都叫不出所在地的全名,和当地人也没有任何的联系。在这些打工者之列中,有些已经逐渐摆脱经济的困扰,甚至跨入高收入阶层,但是对大多数走出故乡的人而言,生活仍然意味着城市的边缘和贫困线。
“离弃村落的人们流浪很久了,许多人说不定死在半路上。” 老宅变卖成金钱,荒地成了灵堂,送葬的人们踩在野蒿茬子上……农村人最为看重的“落叶归根”变成话凄凉。费孝通笔下那个由熟人社会构成的乡土中国,显现出巨大的裂痕。回不去,也融不进。怀揣着发财致富梦想的年轻人离开了家乡,进入了富士康和其它大工厂才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台机器,没有自己的时间,拿着最少的工资,全部生活只有上班、加班、下班。“他想找对象结婚,没有可能;他想涨工资,没有可能;他想交朋友,没有可能;他想找到光亮,光亮离他还很远。”“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段话。每个离开梁庄的人无不怀揣期望,最终收获的只有少数人。而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不无暴戾。造假一直是胆大者的游戏,而传销,也在成功学催化下,成为一种现代迷信。这些少数成功者的经历,大多无法效仿和复制,掺杂着命运与气数,但是身份上的尴尬和困境,无论他们成败与否都只能是现代化的被动接受者,无法主动参与其中。于是,无论是打工者本身,还是他们带动变革的乡村社会,都在滑向一种病态,这种病态被梁鸿类比为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笔下的“呼愁”——一种数百万人共有的阴暗情绪。
为了改变村庄的落后面貌,梁庄可能和邻近两个村合并在一起。政府盖高楼,把梁庄村民迁到楼上,腾出耕地,把村庄化为良田。作者感到的深深的担忧与质疑,并发出“我终将离梁庄而去”的感慨。质疑“陌生人式”的城市文化模式对“熟人式”的乡土文化模式的简单替代,质疑现代性是不是就是简单地让“村庄变为城市”。对于一个有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古老国度来说,真正的“中国梦”显然并不是简单地在古老的土地上规划和建造起整齐划一的新楼房、新城镇。在我们的乡土传统中“努力去开掘新的、但又不脱离自我的生存之道”,或者才能挥去笼罩在乡村上空的沉重的哀愁吧。
合上书本,我梦到了刘亮程笔下宁静、美丽的村庄——“我时常看到一些老人,在一些晴朗的天气里,背着手,在村外的田野里转悠。他们不仅仅是看庄稼的长势,也在瞅一块墓地。他们都是些幸福的人,在一个村庄的一间房子里,生活到老,知道自己快死了,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择一块墓地。虽说是离世,也离得不远。坟头和房顶日夜相望,儿女们的脚步声在周围的田地间走动,说话声、鸡鸣狗吠时时传来。这样的死没有一丝悲哀,只像是搬一次家。”
(撰稿:时梦洁)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