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故乡的树
发布日期:2013-12-10
信息来源: 党群工作部 作者: 浏览数:1914    分享到:
伴随我成长的许多故乡的树,夜阑人寂时还总会枝叶婆娑入我梦乡。
老 榆 树
最初的老榆树我印象已经模糊,只是听祖母经常说起。儿时家里成分不好----地主,但只徒有虚名,解放后家里的东西都被“共产”了,穷的只剩下三间厦子房和后院的一棵老榆树了。
炎热的夏天,四邻八舍常常会来我家享受这树带来的福荫。在树下,男人们斗纸牌、下土棋;女人们织毛衣、洗衣服;娃娃们唱啊跳啊,围着树做游戏,男娃们匪,有时还会爬到树上去戳老鸹窝。家里闷热,祖母也常抱着我在老榆树下乘凉,等着农业社上工的母亲收工给我喂奶。斑驳的阴凉随着太阳的移动而游走,小凳也随着阴凉的游走而绕着老榆树转动。小时爱哭,一哭祖母就拾根短木棍在树上打着梆子,哼着她祖母哼给她的不知传承了多少代的乡谣:
打锣摞/磨面面/黑白磨了两罐罐/黑的给门上人吃/白的给我娃吃
哼着哼着,用她没几个牙的干瘪的嘴在我的小脸上“蹦!蹦!”亲上几口。那时,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企及就定格在黑面白面间。
或者就是:
咪咪猫/上高窑/金蹄蹄/银爪爪/不逮老鼠逮雀雀/雀飞了/把老猫气死了
一个猫逮麻雀,多管闲事的故事,让我欢喜不已,耳熟能详,咿呀学语时就能出口成诵了。若干年后,当我用醋溜普通话把这首古老的歌谣吟诵给儿子时,自己都感觉挺滑稽的,但那时听祖母用纯正的关中土语抑扬顿挫的哼出来时,觉得就是世界上最美的歌谣。故土难离,乡音就是游子心中抹不去的情结呀!
一场春雨过后,斑驳扭曲的老榆树上,猛然间就缀满了嫩嫩的榆钱儿。那嫩绿中的一抹淡白,活色活香地点缀了绿莹莹的春。那时候我已经知道吃老榆树上的榆钱了。跟在我的叔父屁股后头,扛着根竹竿,上面用铁丝绑上根弯弯的镰刀,就到树下钩榆钱了。钩下的树枝上有成串粉白的榆钱,用手一捋,满满的一手心,一仰头就进了嘴里,淡淡的甘甜就在嘴里弥漫开来。一阵海吃,小肚子已滚圆,方才想起要给家里弄上些蒸干饭,又和叔父一阵忙碌起来。
炎热的夏天,四邻八舍常常会来我家享受这树带来的福荫。在树下,男人们斗纸牌、下土棋;女人们织毛衣、洗衣服;娃娃们唱啊跳啊,围着树做游戏,男娃们匪,有时还会爬到树上去戳老鸹窝。家里闷热,祖母也常抱着我在老榆树下乘凉,等着农业社上工的母亲收工给我喂奶。斑驳的阴凉随着太阳的移动而游走,小凳也随着阴凉的游走而绕着老榆树转动。小时爱哭,一哭祖母就拾根短木棍在树上打着梆子,哼着她祖母哼给她的不知传承了多少代的乡谣:
打锣摞/磨面面/黑白磨了两罐罐/黑的给门上人吃/白的给我娃吃
哼着哼着,用她没几个牙的干瘪的嘴在我的小脸上“蹦!蹦!”亲上几口。那时,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企及就定格在黑面白面间。
或者就是:
咪咪猫/上高窑/金蹄蹄/银爪爪/不逮老鼠逮雀雀/雀飞了/把老猫气死了
一个猫逮麻雀,多管闲事的故事,让我欢喜不已,耳熟能详,咿呀学语时就能出口成诵了。若干年后,当我用醋溜普通话把这首古老的歌谣吟诵给儿子时,自己都感觉挺滑稽的,但那时听祖母用纯正的关中土语抑扬顿挫的哼出来时,觉得就是世界上最美的歌谣。故土难离,乡音就是游子心中抹不去的情结呀!
一场春雨过后,斑驳扭曲的老榆树上,猛然间就缀满了嫩嫩的榆钱儿。那嫩绿中的一抹淡白,活色活香地点缀了绿莹莹的春。那时候我已经知道吃老榆树上的榆钱了。跟在我的叔父屁股后头,扛着根竹竿,上面用铁丝绑上根弯弯的镰刀,就到树下钩榆钱了。钩下的树枝上有成串粉白的榆钱,用手一捋,满满的一手心,一仰头就进了嘴里,淡淡的甘甜就在嘴里弥漫开来。一阵海吃,小肚子已滚圆,方才想起要给家里弄上些蒸干饭,又和叔父一阵忙碌起来。
香 椿 树
70年代关中农村生活贫瘠,缺蔬少菜,家家庄前屋后大多都栽着香椿树。晌午擀面时,从树上掰上几株香椿芽,洗净切碎,在带着长长木柄的小铁勺里滴上丁点油,伸进烟熏火燎的灶膛里炒一下,那独有的香味赛过葱花了,调到稀汤汤的连锅面里,一下就勾起人的食欲了。春天里能够吃上一口鲜嫩的香椿,真的算是这个季节里最美好的享受了。
我家老屋院中也栽了一棵,伴我一起成长。开春时节,香椿树光秃秃的枝干上叶子就会探出一抓,两抓浅色的嫩芽。此后,一日丰美一日,簇簇错落层叠,很快就织就了一树浓荫。小时不懂事,和我一般高的香椿树一发新芽,就被我抱着用嘴啃了,结果树总是长不高,直到我稍微长大点时,它才脱离我的虎口(本人属虎),迅速超越了我。等我上初中时,它已经笔直高挺,有碗口粗了,学茅盾《白杨礼赞》时,我就老是想起家中的香椿树,和白杨一样挺拔伟岸的香椿树,感觉它比白杨的品质还高贵,牺牲自己的枝叶,为劳苦大众清汤寡水的生活添了一抹生机,这真是我当时的想法。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只可惜好景不长,夏日里,一场大风把香椿树拦腰吹断了,那残留的树桩,如同一把刀子,戳得我心窝子痛了好久。第二年春天,不经意间却发现干枯的树桩旁长出一簇簇嫩芽,犹如一位备受折磨的人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后,再次施展出了自己非凡的生命力,它用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报告春天的讯息,让年少的我对生命的顽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重。后来家里盖房子,做木工活时,把那树桩解板做了窗框了,这也算是它的一个好归宿了。
如今,这株香椿树是不在了。然而,香椿叶子的清香,却在心头徘徊不去,一如祖母的呼唤,声声温馨。现在人也栽香椿树,甚至发展到大棚栽种,一年四季都能吃上鲜嫩的香椿,但我总是吃不出儿时沁人心脾的幽香了。
我家老屋院中也栽了一棵,伴我一起成长。开春时节,香椿树光秃秃的枝干上叶子就会探出一抓,两抓浅色的嫩芽。此后,一日丰美一日,簇簇错落层叠,很快就织就了一树浓荫。小时不懂事,和我一般高的香椿树一发新芽,就被我抱着用嘴啃了,结果树总是长不高,直到我稍微长大点时,它才脱离我的虎口(本人属虎),迅速超越了我。等我上初中时,它已经笔直高挺,有碗口粗了,学茅盾《白杨礼赞》时,我就老是想起家中的香椿树,和白杨一样挺拔伟岸的香椿树,感觉它比白杨的品质还高贵,牺牲自己的枝叶,为劳苦大众清汤寡水的生活添了一抹生机,这真是我当时的想法。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只可惜好景不长,夏日里,一场大风把香椿树拦腰吹断了,那残留的树桩,如同一把刀子,戳得我心窝子痛了好久。第二年春天,不经意间却发现干枯的树桩旁长出一簇簇嫩芽,犹如一位备受折磨的人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后,再次施展出了自己非凡的生命力,它用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报告春天的讯息,让年少的我对生命的顽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重。后来家里盖房子,做木工活时,把那树桩解板做了窗框了,这也算是它的一个好归宿了。
如今,这株香椿树是不在了。然而,香椿叶子的清香,却在心头徘徊不去,一如祖母的呼唤,声声温馨。现在人也栽香椿树,甚至发展到大棚栽种,一年四季都能吃上鲜嫩的香椿,但我总是吃不出儿时沁人心脾的幽香了。
老 桐 树
老桐树长在老屋门前的水道边,得了地气,长的枝繁叶茂,亭亭如盖,树干一人都抱不过来。暮春时节,正是桐树开花的季节,满树的粉白的小喇叭,远看就要象是一团团厚重的彩云,整个村子都飘荡着桐花的清香,惹来了成群的蜜蜂嗡嗡的闹着......
小伙伴们通常会在地上捡拾落花,掰掉花朵上的圆形帽,用小嘴噙着粉白色的喇叭口咂吧上几下花蜜,然后用手攥住另一端,鼓起腮帮用劲一吹,“噗!”地一声,就爆破了,桐花成了小伙伴免费的吹大捏塌(气球)。
记忆最深就是每到三伏天的黄昏,叔父就用麦秸生堆火,然后端个梯子爬上树,搂住树干使劲的摇动,大群的知了就像没头苍蝇乱飞乱撞,如同飞蛾一样扑向火堆,知了肉就成了我们的美餐。
后来祖父给生产队卖豆腐需要辆自行车,就把老桐树伐了,卖了几十块钱,买了辆加重红旗自行车,直到现在爷爷还骑着,但除了车架上依稀能看到红旗的标牌外,一切都是后来修修理理中另配的。
小伙伴们通常会在地上捡拾落花,掰掉花朵上的圆形帽,用小嘴噙着粉白色的喇叭口咂吧上几下花蜜,然后用手攥住另一端,鼓起腮帮用劲一吹,“噗!”地一声,就爆破了,桐花成了小伙伴免费的吹大捏塌(气球)。
记忆最深就是每到三伏天的黄昏,叔父就用麦秸生堆火,然后端个梯子爬上树,搂住树干使劲的摇动,大群的知了就像没头苍蝇乱飞乱撞,如同飞蛾一样扑向火堆,知了肉就成了我们的美餐。
后来祖父给生产队卖豆腐需要辆自行车,就把老桐树伐了,卖了几十块钱,买了辆加重红旗自行车,直到现在爷爷还骑着,但除了车架上依稀能看到红旗的标牌外,一切都是后来修修理理中另配的。
枣 树
家乡在阎良区的石川河岸边、秦都城古栎阳遗址内,以盛产相枣闻名,相传甘罗当秦朝宰相时为帮助老百姓度过年馑推广种植,为纪念宰相甘罗而称相枣。“八月扑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早在《诗经.七月》便有了枣的记载,可见枣树栽种的历史源远流长。
从阎良顺河而下绵延几十里到相桥的河滩沙地上,一望无垠,全是枣树,有几百亩,我们村就坐落其间。听祖母说,民国年间她嫁到村上时这些枣树就已经那么粗了,想来清朝年间已经栽上,足以见枣树的高龄,难怪被乡亲们称作“铁果树”,意思即生命力旺盛,树龄长。这在今年区政府在村口立的一块对平均树龄200多岁、4300多棵古枣树进行保护的石碑上得到了印证。
枣树耐贫瘠、干旱。盛夏时节,往往是苞谷、大豆等秋作物旱的拧绳时,枣树却依然长得郁郁葱葱,正所谓“低田不成高田成”,听村上老人说,民国十八年关中大旱,三年六料颗粒无收,饿殍遍野,陕西饿死二百多万人,而我们村的乡亲正是凭着有这些枣树熬过了年馑。
碾场、掰苞谷、打枣算是村中最重大事情了,一年中最盼望的就是农业社打枣了。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树上的枣儿也像醉酒了一样红了脸。那时全村的男女老少,集中在枣园的空地上,队长扯着嘶哑的大嗓门,在给社员开动员会,无非是些龙口夺食、颗粒归仓一类的口号,其实大家早已是摩拳擦掌,蠢蠢欲动了。队长分好工后一声令下,男人们便飞快的爬上树,抱住树干一阵子猛摇,那枣儿就如同冰雹,劈里啪啦砸在树下拾枣的女人娃娃们头上,大伙儿抱着头,躲藏着,嬉笑着,伴随着竹竿在树枝上噼噼啪啪的敲打声,整个河滩都沸腾了……地下的枣儿已经铺成了红地毯,小竹笼拾满了一下又一下,空地中央的席子上已经堆起一座座小山了,这收获的喜悦感染了所有的人们,一张张笑脸也被枣儿映的通红,这劳动的壮美场面一直烙在我的脑海深处……
从阎良顺河而下绵延几十里到相桥的河滩沙地上,一望无垠,全是枣树,有几百亩,我们村就坐落其间。听祖母说,民国年间她嫁到村上时这些枣树就已经那么粗了,想来清朝年间已经栽上,足以见枣树的高龄,难怪被乡亲们称作“铁果树”,意思即生命力旺盛,树龄长。这在今年区政府在村口立的一块对平均树龄200多岁、4300多棵古枣树进行保护的石碑上得到了印证。
枣树耐贫瘠、干旱。盛夏时节,往往是苞谷、大豆等秋作物旱的拧绳时,枣树却依然长得郁郁葱葱,正所谓“低田不成高田成”,听村上老人说,民国十八年关中大旱,三年六料颗粒无收,饿殍遍野,陕西饿死二百多万人,而我们村的乡亲正是凭着有这些枣树熬过了年馑。
碾场、掰苞谷、打枣算是村中最重大事情了,一年中最盼望的就是农业社打枣了。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树上的枣儿也像醉酒了一样红了脸。那时全村的男女老少,集中在枣园的空地上,队长扯着嘶哑的大嗓门,在给社员开动员会,无非是些龙口夺食、颗粒归仓一类的口号,其实大家早已是摩拳擦掌,蠢蠢欲动了。队长分好工后一声令下,男人们便飞快的爬上树,抱住树干一阵子猛摇,那枣儿就如同冰雹,劈里啪啦砸在树下拾枣的女人娃娃们头上,大伙儿抱着头,躲藏着,嬉笑着,伴随着竹竿在树枝上噼噼啪啪的敲打声,整个河滩都沸腾了……地下的枣儿已经铺成了红地毯,小竹笼拾满了一下又一下,空地中央的席子上已经堆起一座座小山了,这收获的喜悦感染了所有的人们,一张张笑脸也被枣儿映的通红,这劳动的壮美场面一直烙在我的脑海深处……
到现在还时常想起故乡的那些树,一闭眼还能闻到树们的气息。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树本无言,但年轮间分明充盈着它逝去的青春,树若有知,可曾忆起我这个儿时的玩伴?
(撰稿:丁江辉)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