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企业文化 > 文学天地
文学天地

散文| 秋雨长安听叶落

发布日期:2025-10-16     信息来源: 建宏公司     作者:杨倩雯     浏览数:12    分享到:

这几日,窗外的雨声又淅淅沥沥地响了起来,不紧不慢的,带着一种近乎固执的耐心。我推开窗,一股清冽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中间混杂着泥土被反复浸润后散发的、类似旧书卷的气息,还有远处隐约飘来的、湿漉漉的桂花残香。今年的秋似乎不是来的,而是被这一场又一场的雨,从夏日的尾巴里,一点点浸泡出来的。

往年的西安,秋天是爽朗而慷慨的。阳光像被筛子滤过,金黄、明亮,毫不吝啬地洒在巍峨的城墙上,洒在玄奘曾经过的大雁塔飞檐上。那时的落叶是干爽的,踩上去会发出“咔嚓”的脆响,带着一种决绝的、属于北方的利落。人们会去终南山下赏银杏,去曲江池畔看残荷,天地间是一幅笔触清晰、色彩浓烈的油画。

可今年的秋,却被雨水晕染成了一幅水墨长卷。墨色淋漓,界限模糊。雨中的城墙,垛口的轮廓在雨幕里软化了下去,不再是那个睥睨历史的硬汉,倒像一位沉默地承受岁月冲刷的老人。青灰色的砖石吸饱了水分,颜色沉郁得近乎忧伤。大雁塔的身影在濛濛水汽里如海市蜃楼般显得遥远而虚幻。街道上,行人举着各色的伞,步履匆匆,像一朵朵移动的彩色小蘑菇,在水泥的森林里寻觅着各自的生计。整个世界的声音,都被这绵密的雨吸附了去,只剩下一种永恒的、沙沙的白噪音,笼罩着这座千年古都。

这样的天气,起初是教人烦闷的。衣物总带着一股潮气,心情也仿佛发了霉,计划好的出行一次次被雨水打乱,生活像一盘被搅乱了的棋,处处透着不由分说的狼狈。可时间久了,被这雨水困得久了,心反倒慢慢地沉静下来。

我开始在雨天里,做一些安静的事。煮一壶醇厚的茯茶,看热气在微凉的空气里袅袅升腾,最终与窗外的湿气融为一体。翻开一本许久未读的旧书,纸页也因这空气而微微卷曲、柔软,墨香混着陈年的味道,让人心安。从窗口望出去,看雨滴在玻璃上划出曲折的路径,看楼下那棵老槐树的叶子,在一片迷蒙中,固执地透出最后一点憔悴的黄。

这多雨的、缠绵的秋,多么像我们的生活啊。我们总期盼着人生是“秋高气爽”,是目标明确、节奏分明的奋进,是收获与圆满。我们渴望阳光普照,渴望每一步都踩在干爽的、能发出回响的道路上。可现实,往往更像是这个多雨的秋天——充满了不确定的延宕,湿漉漉的泥泞,以及被意外打乱的计划。它不给你爽快,只给你缠绵不绝的潮湿与阴冷。

《菜根谭》有言:“花看半开,酒饮微醺。”太盛的花易败,太满的月易亏。这些飘零的落叶,从来不是树木的损失,而是岁月与生命之间的一场深情约定。它们懂得在恰当的时节悄然退场,以最安静的姿态完成使命——既曾在枝头尽情拥抱过阳光雨露,也懂得在秋深时分优雅归根。我们总被教导要奋进、要坚持,要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奔跑,但在一次次疾行之后,或许更需要学会如何“停下”,如何在残缺与遗憾中寻得内心的安宁。那些未竟的梦想、错过的人、未圆满的故事,或许都不是生命的缺憾,而是塑造今日之我的必经之路。最难得的,不是一路高歌猛进,而是在经历风霜雨雪之后,依然能够与不完美的自己温柔和解。就像这些落叶,它们不曾回头眷恋枝头,却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生命的价值——化作春泥,滋养下一季的新生。我们无法回到从前,但可以带着岁月馈赠的智慧与勇气,在或晴或雨的人生路上,踏出更从容坚定的步伐。

雨,总有停歇的时刻。今日午后,云层裂开一道缝隙,一缕淡淡的、像是被水洗过的阳光,试探性地落下来,并不温暖,却无比珍贵。我走出家门,来到城墙根下。积水的地面上,零落地贴着些杨树的落叶,它们被雨水浸泡得失去了脆生的筋骨,软塌塌地贴着地面,叶脉在水光映照下,清晰得像一张张展开的地图。空气是前所未有的洁净,呼吸之间,肺腑都像是被涤荡过。

这个多雨的秋天,比以往任何一个晴朗的秋天,都给我以更深刻地感受。它让我明白,生活不总是高亢的咏叹调,更多的时候,它是一段低回的行板,甚至是一段漫长而重复的雨声。重要的不是诅咒天气,而是在这雨声中,为自己寻得一隅安宁,煮茶,读书,或者只是静静地听雨,感受那份独特的、属于生命的潮湿与丰沛。

远处,几个孩子不顾大人的阻拦,欢快地踩踏着水洼,溅起一片清亮的水花。他们的笑声,像划破阴霾的钟声,清脆而充满生机。

是啊,无论雨季多么漫长,生命自会找到它欢腾的方式。而这被雨水浸透的古都,也正以一种更沉静、更坚韧的方式,孕育着下一个晴天。


上一篇:无 下一篇:散文| 奔波里的甜与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