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代码筑长城 自主立乾坤
政务大厅的电脑屏幕上,“鸿蒙 OS” 的启动图标亮起时,运维工程师老李习惯性地摸了摸服务器机柜 —— 十年前,他还在为 Windows 系统的强制更新彻夜值守,生怕关键业务因海外补丁中断。2025 年的今天,当广东省将 “安全可靠测评” 纳入采购硬指标,当纯血鸿蒙实现全栈自研的消息刷屏科技圈,那些曾悬在信息领域的 “断供利剑”,正被一行行自主代码铸成的盾牌稳稳挡住。
操作系统从来不是简单的软件工具,而是数字时代的 “电力系统”。上世纪 90 年代,我国金融系统曾因 Windows 内核漏洞遭遇大面积瘫痪,事后被迫支付天价技术服务费;2019 年,某海外巨头停止对老旧系统的安全支持,让千万台政务终端陷入风险。这些教训印证着一个残酷真相:没有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国家信息安全便是空中楼阁。正如工信部反复强调的,核心代码的 “话语权”,比任何防御设备都更关键 —— 当系统内核、编译器、文件系统全由他人掌控,数据主权便无从谈起。
信创战略的落地,终于撕开了海外垄断的裂缝。从深度操作系统入围中央采购名录,到 OpenCloudOS 在金融行业实现千万节点装机,国产操作系统完成了从 “能用” 到 “好用” 的跨越。其中最耀眼的鸿蒙,用 “纯血” 蜕变写下了自主创新的注脚:彻底剥离安卓代码,基于 OpenHarmony 内核重构全栈技术体系,自研的方舟编译器让应用运行速度提升 40%,EROFS 超级文件系统将空间利用率压缩至极致。更令人振奋的是其微内核架构 —— 仅保留进程管理等核心服务,即便某一应用崩溃也不会拖累整个系统,这种 “熔断式安全”,正是对《安全可靠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技术要求》最扎实的回应。
鸿蒙的突破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在其背后,是一个横跨芯片、软件、终端的信创生态正在崛起:适配 ARM、LoongArch 等多架构的底层设计,让华为鲲鹏与龙芯 CPU 得以大展拳脚;DevEco Studio 工具链支持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吸引了超两百万开发者加入生态;OpenEuler 的开源社区里,腾讯、华为等企业共同打磨服务器系统,将自主可控的理念延伸至云计算领域。这种 “芯片—系统—应用” 的协同突破,恰似当年 “两弹一星” 的攻关历程 —— 没有单点突进的奇迹,只有众志成城的必然。
自主可控的价值,在万物互联时代愈发凸显。当鸿蒙实现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的无缝流转,其分布式架构下的低时延通信技术,正为工业互联网筑牢安全底座;HopeEdgeOS 在物联网终端的轻量部署,让智慧农业的传感器数据不再依赖海外云平台。这些场景里藏着最深刻的现实意义:当城市交通、能源供应、金融交易都运行在自主系统之上,所谓 “技术制裁” 便成了失效的武器。正如 OpenCloudOS 社区的工程师所言:“每一行自主代码,都是在为国家数字经济挖深护城河。”
有人曾质疑:“开源时代何必执着自研?” 但纯血鸿蒙的诞生给出了答案:开源不等于自主 —— 依赖他人内核的 “二次开发”,终究会在关键节点被扼住咽喉。而我国的信创之路,始终坚持 “开源协作与自主可控并行”:既拥抱全球开发者共建 OpenHarmony 生态,又牢牢掌控内核、编译器等 “根技术”,这种开放中的坚守,正是大国技术发展的智慧。
深夜的华为研发中心,屏幕上的代码还在滚动。那些敲击键盘的手指,正延续着两弹元勋们的精神血脉 —— 从戈壁滩上的算盘推演,到代码世界的攻防博弈,中国人对 “自主可控” 的追求从未停歇。当鸿蒙的启动图标在越来越多设备上亮起,当 OpenCloudOS 的标识出现在银行 ATM 机上,我们终于明白:国之重器从来不止于导弹航母,那些守护数字疆域的代码,同样是捍卫国家安全的长城。
代码无声,力量千钧。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是信息时代的 “定海神针”,更是民族复兴的技术基石。唯有持续深耕核心技术,让更多 “鸿蒙” 破土而出,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真正做到 “数据自主、安全可控”,让数字中国的未来,扎根在坚实的自主土壤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