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南京照相馆》有感
“我们不是朋友,永远不是!”《南京照相馆》里的这句台词,像一记惊雷,在每个观影者的心头炸响。8月5日观影后,它便在我记忆里刻下深深的烙印——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那段血泪历史的郑重回望,对民族灵魂的深刻拷问。
这部影片最震撼人心的,是它始终以中国人的视角,撕开了侵略者精心编织的文明伪装。影片开始时,当伊藤秀夫被派到中国执行拍照任务,起初我也被他彬彬有礼的举止、谦逊温和的笑容所蒙蔽,甚至一度产生错觉。或许他与那些穷凶极恶的士兵不同?或许是受太多抗日剧“好人堆里有坏人,坏人堆里有好人”的套路影响,总下意识想在狰狞的群像中找到一个例外。直到他轻描淡写一句“太吵了”,身旁的士兵便毫不犹豫地将一个啼哭的孩子活活摔死,那层伪善的面具才被彻底撕碎。原来,敌人就是敌人,他们暴戾的本性从不会因为伪装而改变,更容不得丝毫美化。这不禁让我想起《难民回忆录》里吴雁秋母亲的描述——日本兵没有搜刮到钱财,就把她推倒在地,之后又接连戳死对门和隔壁的邻居,两人当场血流如注,鲜血瞬间染红了地面……这些文字与银幕上闪过的画面不断重叠,让人真切感受到,他们在南京、在中国犯下的种种暴行,从来不是“30万”这个冰冷的数字,而是刻在每个中国人记忆深处无法愈合的伤痛。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将侵略者的虚伪暴露无遗。日本军官写下“仁义礼智信”,却安上最荒唐的解释,要阿昌洗照片,就留他性命,只给了两天保命符,美其名曰“仁”;给照相馆挂了块安全牌匾,里头却藏着杀机,这便是他们所谓的“义”;施舍些吃食,暗地里却在算计,这就叫“礼”;口头应允放其安全出城,转身却下令借刀杀人,这就叫“智”;给了通行证后下毒手,这就叫“信”。这哪里是学中华文化?分明是把道德当成了遮羞布,用表面那层虚伪的“文明”掩盖骨子里掠夺与杀戮的本性。
回望历史,近代日本的侵华战争,便是他们长期觊觎的结果。从甲午战争的赔偿中尝到甜头,野心便不止于此,最终酿成南京大屠杀的滔天罪行。而当硝烟散去,军事侵略那套行不通了,又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延续不良企图。他们在动漫中将自己塑造成反对战争、主张和平的角色,甚至凸显受害者的形象,在古建筑中混入神道教的符号,在历史教材中模糊罪行……这些看似温柔的渗透,其实是想悄悄篡改我们精神的“源代码”,重塑我们的审美与认知。等到年轻人觉得和服比汉服更雅致,樱花比桃花更动人,那文化的根基早已动摇。
《南京照相馆》的意义,正在于它与各种史料相互印证,时刻提醒我们,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对侵略者共情不是善良,而是对民族的不负责任。这份警示让“南京哪有本地人”这句话的分量,在我心中愈发沉重。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背后,是南京城遭受的巨大创伤,是无数家庭的支离破碎,是一段充满血泪与苦难的历史。如今,南京大屠杀仅剩的26位幸存者,带着无法愈合的伤痛顽强生活,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这段沉痛记忆的活化石。
影片结束时,片尾曲《永远的微笑》为全场静默流泪的观众伴奏。后来才得知,这首歌诞生于1940年的艰难岁月,跨越了八十多年的时光,此刻的我们与当年的受难者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终场灯光亮起,没有等到预想中的彩蛋。走出影院,看着街头的车水马龙,从压抑的氛围中挣脱出来,忽然发现,原来彩蛋就是眼前这片繁华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