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报:“卖煤的”第一次下井
经常和以前的朋友聊起现在干啥工作。我说:“卖煤呢!老板你来点?”不禁引起他们一阵联想:“那你是不是时常到井下去,那可刺激咯!”我只能如实以告:“矿上经常去,但要想下井,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如愿以偿的。”
虽然在煤炭行业摸爬滚打6年了,但如今的煤炭企业实施专业化发展,产销分离,所以我对煤矿的一线生产了解得并不多。除了看过一些企业的宣传片和模拟的采煤场景,“真把式”说实话还没见过。前段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矿上特意安排我们到井下参观,才让我有机会真正下了一次井。
9月的陕北,秋意正浓,也是一年中色彩最为丰富斑斓的时刻。沟沟壑壑、山山峁峁、河河汊汊都被渲染得如画布一般。虽说夏天的炙热已经消退,但中午还是挺热的。在矿上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先集体来到更衣室,统一换上下井的工服、安全帽和齐膝的防水靴。这身装备一换好,一股闷热和沉重的感觉顿时由内而外、自下而上散发出来。笨重的胶靴像灌了铅一样,每抬一次脚都觉得不易。在这一过程中,带队师傅仍不停地交代:“一切电子设备都不能带,自己的衣服必须全换下来,以防静电……”换好后,没走几步我就开始冒汗了。接着,我们来到了井口,先进行下井前的各项培训。视频上不断播放着安全注意事项,门外还能看到三三两两升井后、进来交还装备和下个班次等着下井的矿工。他们的眼神和露出的笑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签好告知书后,我们一行人排队领取了矿灯、自救器、定位器等装备,顺便从工作人员那里了解了这些装备的用途:矿灯是井下行走时矿工的“眼睛”,定位器能快速精确定位井下人员所在的位置,自救器是用来应对突发状况、自救用的。这些东西全部佩戴完毕,我的感受就一个字——重。这些东西挂在腰间压得皮带都反转了过来,虽重,却是下井人员的“护身符”,给我带来满满的安全感。
带队师傅还在不停地核对着人员名单,交接着各种手续。此时,送我们下井的防爆车已经停在了门口。车不大,可以坐10个人左右。大家依次上了车,车顶很低,戴着安全帽基本已经贴着车顶。我们面对面坐着,两侧各有一个小窗户。行驶了一会儿,终于可以下井了,大家开始聒噪起来。我透过窗户,看到车已经从井口驶入。陕北地区由于煤层埋藏浅,开采条件好,所以大多是斜井。只见一条宽敞明亮的巷道出现在眼前,双向车道,可以容两辆车并行。每到一个交汇口,司机都要减速或者鸣笛停车。途中还能看到上井的车辆,不同车辆可能对应不同的工种,秩序井然。记得距离井口大概5公里处,还能看到各种标语以及一些横向的、粉刷得很亮堂的巷道,应该是井下的参观点。渐渐地,车里安静了下来。由于车厢里没有开灯,所以漆黑一片。车正走着,有人有点胆怯地要求下车,引来一片笑声。无奈,领队师傅只能让司机停车,让上行的车辆带他上了井,其他人仍然往下走。据介绍,我们去的是井下最近的一个采煤点,但也走了40多分钟才到。终于到达工作面,这就是爷们儿的“战场”。那一刻,矿山的神秘面纱被揭开,我得以“零距离”接触一线采煤工的工作日常。让我感叹的是,整个工作面亮如白昼,人很少,综采设备飞速运转,周围四壁都是亮灿灿的煤,远远可以闻到水汽夹着粉尘的味道。领队的师傅给我们讲解采煤工艺流程。虽说眼前的场景之前在视频中见过,但亲眼目睹,依然深受震撼。
大概停留了10多分钟,我们就开始往回走了。在车上我想了一路,如今井下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漆黑的空间中,矿工依然只能与机器为伍、与煤相伴,工作还是很辛苦。
此次井下之旅,不得不说是我近几年最难忘的一次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