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读《苦难辉煌》有感
发布日期:2013-08-16
信息来源: 蒲白分公司 作者: 浏览数:1905    分享到: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苦难辉煌》这本书。书中所讲的都是真实的历史,用史实说话,真实的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成长史:苦难历程换来了革命的真谛和最后的成功。
网上点评说,“这本书必须细细品读,慢慢回味,不可以一蹴而就,一目十行。因为,字里行间的信息量太大了,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历史事件犬牙交错,是非对错翻云覆雨。”就是这样一本书带着我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辉煌历史。细细的回味历史,并不是要重新走历史的路,而是不能忘记这样一部充满苦难与辉煌的历史。也许对今天的我们来说,那段苦难是过去,那么,我们生活在和平进步的年代,用不用再回头看历史呢?书中有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不能忘记,它是过去,是现在,也是未来,是我们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指向标。
在读到红军长征片段的时候,我想到了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上天要把重大职责降临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遭受折磨,使他的筋骨经受劳累,使他的全身困苦疲乏,使他的行为总是遭受困扰麻烦。这样,便可使他的心态受到震动,使他的性格更加坚韧,从而增加他们所未具备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人不正是这样吗?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正是考验了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吗?
这本书的作者金一南教授曾说,“我写《苦难辉煌》,写那个时代,最终的目的就是写那代人的真正信仰。”20世纪80年代, 《纽约时报》记者索尔兹伯里在76岁高龄、怀揣心脏起搏器跋涉两万里,写就《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他在书中说,“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长征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典范。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忘记工农红军纵横十一省区,征程两万五千里,一路硝烟,一路战火;可以忘记不尽的高山大河,狭道天险,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左跟右随,围追堵截;可以忘记革命内部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但有一点你将永难忘怀:那就是长征所展现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和非凡气概。”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是非常幸福的,生活舒适,工作繁忙,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理想信念难免会被利益物质所抛弃。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这,抱怨那,跟别人说自己工作的怎么怎么辛苦,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付出过多少,我们曾经的理想信念在哪里。看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们感受到的是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红军长征,红军历尽千辛万苦、悲壮激烈、九死一生的场景浮现在眼前,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中,他们依然坚定自己信念,而我们呢?面对失去的理想信念,我们是不是应该树立更加坚定的信念?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对我们来说是没有办法体会的,但是红军长征的精神永远存在。长征路上牺牲了很多人,都是平凡的人,历史甚至都没有记下他们的名字,却记下了他们走过的路和他们坚定的信仰。
爱因斯坦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看起来都是大致相同的,上班下班回家。但是其中个人的努力会慢慢改变个人的命运。有句话说的好,学习改变命运。只有不断进步,才会得到机会的垂青。在书中,金一南教授总结了鲍罗廷和周恩来身上的共同点,遇事冷静,沉着勇敢,待人接物细致周全,迅速行动能力和忍耐能力,与各种各样的人共同工作的能力,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的工作风格。我非常尊敬和敬佩周恩来总理,他的工作态度,豁达人生观,奉献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自己人打自己人,到最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失败了,金一南教授总结出四点原因:与党为敌,与国为敌,与民为敌,与公理为敌。违背自然规律,与正确方向背道而驰是注定要失败的。当时朱德的战略是敌退我追,敌驻我扰。简单的两句话,却为共产党最终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朱德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设立的目标是正确的,是因为他坚持到底,从来没有放弃过。红军渡金沙江时,刘伯承六只小船开道,最终完成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说成功一定有方法,没有不可能!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健康向上的生活着,降生在和平年代,可以安心地去工作和生活。因此,我们应更加以百倍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工作、学习、生活中,要勇于挑战,敢于直面困难;要坚持不懈,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努力。
网上点评说,“这本书必须细细品读,慢慢回味,不可以一蹴而就,一目十行。因为,字里行间的信息量太大了,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历史事件犬牙交错,是非对错翻云覆雨。”就是这样一本书带着我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辉煌历史。细细的回味历史,并不是要重新走历史的路,而是不能忘记这样一部充满苦难与辉煌的历史。也许对今天的我们来说,那段苦难是过去,那么,我们生活在和平进步的年代,用不用再回头看历史呢?书中有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不能忘记,它是过去,是现在,也是未来,是我们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指向标。
在读到红军长征片段的时候,我想到了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上天要把重大职责降临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遭受折磨,使他的筋骨经受劳累,使他的全身困苦疲乏,使他的行为总是遭受困扰麻烦。这样,便可使他的心态受到震动,使他的性格更加坚韧,从而增加他们所未具备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人不正是这样吗?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正是考验了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吗?
这本书的作者金一南教授曾说,“我写《苦难辉煌》,写那个时代,最终的目的就是写那代人的真正信仰。”20世纪80年代, 《纽约时报》记者索尔兹伯里在76岁高龄、怀揣心脏起搏器跋涉两万里,写就《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他在书中说,“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长征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典范。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忘记工农红军纵横十一省区,征程两万五千里,一路硝烟,一路战火;可以忘记不尽的高山大河,狭道天险,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左跟右随,围追堵截;可以忘记革命内部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但有一点你将永难忘怀:那就是长征所展现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和非凡气概。”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是非常幸福的,生活舒适,工作繁忙,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理想信念难免会被利益物质所抛弃。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这,抱怨那,跟别人说自己工作的怎么怎么辛苦,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付出过多少,我们曾经的理想信念在哪里。看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们感受到的是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红军长征,红军历尽千辛万苦、悲壮激烈、九死一生的场景浮现在眼前,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中,他们依然坚定自己信念,而我们呢?面对失去的理想信念,我们是不是应该树立更加坚定的信念?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对我们来说是没有办法体会的,但是红军长征的精神永远存在。长征路上牺牲了很多人,都是平凡的人,历史甚至都没有记下他们的名字,却记下了他们走过的路和他们坚定的信仰。
爱因斯坦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看起来都是大致相同的,上班下班回家。但是其中个人的努力会慢慢改变个人的命运。有句话说的好,学习改变命运。只有不断进步,才会得到机会的垂青。在书中,金一南教授总结了鲍罗廷和周恩来身上的共同点,遇事冷静,沉着勇敢,待人接物细致周全,迅速行动能力和忍耐能力,与各种各样的人共同工作的能力,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的工作风格。我非常尊敬和敬佩周恩来总理,他的工作态度,豁达人生观,奉献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自己人打自己人,到最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失败了,金一南教授总结出四点原因:与党为敌,与国为敌,与民为敌,与公理为敌。违背自然规律,与正确方向背道而驰是注定要失败的。当时朱德的战略是敌退我追,敌驻我扰。简单的两句话,却为共产党最终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朱德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设立的目标是正确的,是因为他坚持到底,从来没有放弃过。红军渡金沙江时,刘伯承六只小船开道,最终完成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说成功一定有方法,没有不可能!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健康向上的生活着,降生在和平年代,可以安心地去工作和生活。因此,我们应更加以百倍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工作、学习、生活中,要勇于挑战,敢于直面困难;要坚持不懈,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努力。
(撰稿:景珍)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