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报:背馍上学的年代
中国煤炭报 2021年11月13日 M8版
我背馍求学是从上高中开始的。上小学、初中时,学校离家近,我是走读生,顿顿吃饭家里学校来回跑,不用背馍。高中时的学校在县城,距家有35公里,平均一到两周回一趟家。那时骑自行车去学校,会带上母亲做的锅盔或者馒头、花卷之类的,再带上些生活费,基本就差不多了。
那时候学校是有食堂的,背馍主要是为了帮助家里减少生活开支。一起上学的同学们基本都会背馍到学校,同宿舍谁的馍偶尔不够了,别的舍友还会匀出一些,接济一下。这在很大程度上,早早就培养了我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
那个年代,物质还不太丰富,交通通信也不十分发达,尤其是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家里的经济收入有限,所以背馍是农村学生的一种学习生活常态。
关键是,母亲做的馍实在,既放心安全又能吃饱肚子。那会儿,背的馍主要是早晚吃,就着家乡小吃豆腐脑或者稀饭、胡辣汤之类的,一顿饭就算打发了。
大家带的馍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我背的馍主要是母亲烙的锅盔。锅盔相较馒头、花卷做起来更省时一些。白天母亲和父亲下地干活,晚上利用吃完晚饭的时间给我烙锅盔,烙好了放凉、切成一块块的三角形,装进布馍袋,第二天就让我带去学校。母亲一次烙两三个小锅盔,这就是我一周的干粮了。
宿舍的墙壁上,一溜儿钉着几颗小铁钉,我和同学们带来的馍就挂在那些小铁钉上。那时我们的运动量大,加上正在长身体,基本每周几个锅盔都会彻底消灭掉。既不浪费粮食,也是珍惜母亲的劳动果实。背来的馍最怕高温、潮湿的天气,吃着吃着就发霉了。但想起父母的辛劳,我们还是舍不得丢弃。
锅盔吃时间长了,尤其是夏季锅盔容易干瘪,吃得嘴角都烂了。周末回家后,母亲看到我的样子,心疼地说:“是不是为了吃完锅盔,没好好吃饭?你看,馍干硬了,把嘴角都吃烂了。”我说:“没有,我是打了开水泡馍吃的。嘴角烂,估计是上火了。”
我的话是随口说的,母亲虽然什么都没说,但她悄悄开始改进烙锅盔的工艺了。在给我做锅盔的时候,母亲会在发面时往里面滴上一些菜籽油,然后使劲儿揉面,直到油面融合,成为一体。
经过工艺改良后烙出的锅盔既酥软又黄亮,泛着油香,咬上一口酥酥的,再也不碴嘴了。有时母亲也会加上一些鸡蛋和油混合在一起揉面烙馍,做出的锅盔伴着蛋味的酥香,吃起来是一种享受。
高中几年,背馍几年,那种记忆始终难忘。在学校时,老师也常常以背馍这件事教育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是哪位同学捣蛋贪玩,不认真做作业,老师就会不客气地训斥道:“背的馍摞起来都一人高了,作业却完不成几页,对得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吗?”几句话若惊雷炸响,令我们不由得面红耳赤,再也不敢肆意妄为。
后来,上了大学,偶尔放假回家返校时,还会带一些锅盔到学校。不过,再也不是为了充饥饱腹,而是想换换口味,寻寻乡愁,品品母亲当年烙的馍的味道。到了大学的后两年,几乎不再从家里背馍了。
如今,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丰富了,我们的下一代上学早已经不用背馍了。他们要么走读,可以回家吃上香喷喷、热乎乎的饭菜,要么在干净整洁的学校食堂就餐,不用为了省那点生活费再过那样的苦日子了。有时和高中同学聚会聊天,聊到那个背馍上学的年代,都觉得感慨万千。苦难是一笔财富,正是经历了那时候的苦才有了今天的甜。感谢我们生在了这样一个更新换代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