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份港口市场运行分析
4月淡季指数逆势上行。4月25日环渤海动力煤综合价格指数BSPI跳涨2元/吨,达到572元/吨,这是2018年以来指数首次上涨;现货价格同样弱势上行,5500K和5000K分别上涨1元/吨和3元/吨至574元/吨和492元/吨。截止5月3日,北方四港总场存1819万吨,沿海六大电库存1332万吨,存煤可用天数22.5天。
年初以来,沿海动力煤市场供需宽松,价格平稳回落,逐步向“绿色区间”运行。四月下旬,市场预期出现转向,刺激煤价出现反弹苗头。目前港口市场长协煤炭发运占主要份额,对保障煤炭供应起主体作用,现货煤炭贸易的市场份额不足20%,其价格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煤价走势具备内在稳定性。据秦皇岛煤炭网数据监测,海运煤炭运价指数(OCFI)4月24日出现先期回落,降幅达2.6%,作为煤价走势的先行指标,运费回落表明市场采购活动正趋于降温。4月25日,动力煤期货合约价格也开始下行,远期价格出现贴水现象,这表明市场预期正在回归理性。综上所述,目前煤炭供需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扭转,煤炭供应与需求的弹性都在逐步增强,价格不具备大幅波动的基础,后续煤价将围绕“绿色区间”平稳运行。
供应方面
1.先进产能快速释放。春节以后,上游煤矿生产条件良好,大量先进产能快速释放。据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初,全国正常生产煤矿产能达33.36亿吨/年,另有已建成、联合试运转煤矿产能3.57亿吨/年。在“绿色区间”,绝大多数煤矿都能够获得合理收益,生产积极性较高,这确保了国内市场的煤炭供应。
2、运力保障充足,铁路检修短期影响市场。长期来看,充足的运力是保障煤炭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础。4月份,蒙冀铁路开始运行万吨大列,截至4月下旬,蒙冀铁路日均运量已较月初上涨近一倍,有效保障了煤炭的持续供应。短期影响来看,铁路检修深化拉低港口存煤。受铁路春季检修影响,环渤海三港(秦、唐、沧)存煤连续下行,大秦线对应的秦皇岛港与唐山港减量尤为明显。
3.进口煤限制政策引导国内煤价回升。4月初,东南沿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先后暂停了二类港口的煤炭进口业务,而在当月下旬禁限政策再次升级,海关对厦门港等一类口岸同样开启了进口 煤的限制措施。进口煤受限后,刚需企业集中派船北上拉运,北方港口锚地船舶数量迅速增加,环渤海港口库存出现下降,贸易商获利空间扩大,囤货操作增多。这在一方面直接拉升了现货煤价格水平;另一方面贸易商囤货也与消费方形成了货源竞争,导致物流延续性下降,对下游采购形成进一步冲击,形成阶段性价格反弹。
需求方面
1.水电出力逐步增强。二季度以来,国内水电开始进入季节性增长期,目前三峡等水库蓄水量明显高于同期,为水电后续发力提供了良好基础。另从气象数据看,预计今年国内主要水系上游降水将较往年偏多,蓄水条件优于往年,水电对电煤消费的置换替代倾向增强。
2.电煤消费需求平稳。目前正处煤炭消费淡季,下游煤炭消费平稳。3月上旬以来,沿海主要电厂煤炭日耗已经连续50天在60-70万吨之间窄幅震荡。稳定的日耗与充裕的库存促成了采购需求的平稳释放,煤价不具备大幅波动的基础。沿海六大电库存1332万吨,库存仍处于高位运行,存煤可用天数22.5天,较前期日耗水平略有降低。与去年同期60万吨左右的日耗持平。
5月煤市预期震荡下行。首先,从市场供需环境来看,煤炭总体供需仍处于供应较为宽松的状态:进入五月份,下游水电发力增多,电煤消费进入淡季,短期内电厂补库动力也仍显不足。淡季电厂日耗相对稳定,沿海电厂库存高位。大秦线检修结束后满负荷运行,环渤海港口库存向上修复,达到1819万吨,处于高位运行。电厂拉运仍以长协为主,长协价格再降,涨势难以维系。其次,随着先进产能的逐步释放,供给逐步加大,所以此次港口价格反弹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供需市场,港口煤价顺势下行可能性较大。本期BSPI价格为572元/吨,高于2017年最低值562元/吨和煤炭绿色合理区间500-570元/吨,煤炭价格仍有一定的下行空间。综上所述,5月煤炭价格上行动力不足,市场将重归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