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企业文化 > 文学天地
文学天地

细--可以是另一种境界

发布日期:2017-11-07     信息来源: 榆林销售公司     作者:     浏览数:4406    分享到:

       近读报上一篇文章,是作家肖复兴先生所写的《细读的妙处》,本是工作之余随性粗览,却被吸引住,沉了进去,从头至尾认认真真通读一遍,意兴未尽,又撷取文中略有领悟之处,再三回味品读,心中很有感触。
       作者谈到“读书有粗细快慢之分。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这个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诚之然也,当今社会电子媒体发达,快餐文化盛行,标题党占据了大多数的眼球,能坐下来读书的已是不多,能静下心细细读书的怕是更少。而在还能保持读书习惯的人中,怎么样的阅读,才是细读书?为了说清这个问题,作者举了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一文,讲述了一位画家和一位水果贩子之间的故事。
       画家每有作品,总会让来给他送水果的小贩评价一下,而小贩每每能说到中肯之处,颇让画家赞叹。这位小贩是怎样评价画家的画的呢?他看到画家画的紫藤,不说开的漂亮、好看,也不说栩栩如生、灿烂缤纷,而是说:您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问,如何看得出?小贩回到:因为画里的花是乱的,只有被风吹到才会乱。在看到一幅耗子上灯台的画时,小贩说道:您这画的是小耗子。画家很是奇怪,问:你何以分出来的?小贩说:您画的耗子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个圈,只有小耗子才会有这份顽性。还有一幅墨荷图,是画家最拿手的,让小贩点评,本想得到夸赞,没成想小贩直接说:画错了。您画的是白荷,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在农村,是红荷结莲子,白荷结莲藕啊。画家喟叹佩服,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让白莲变为了红荷。
       读文至此,我心中不禁对画家和小贩的细微洞察之力颇感敬佩:一位是术业有专攻,在作品中能画出风、画出神,另一位职业虽普通,阅识却不凡。两位对生活观察之丰富和细致之处,是很多人做不到的。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细在于对生活的积累,在于对知识的沉淀,更在于对生活的实践。
       读书当如此,做事当如此,做人,更当如此。
       读书要细。优秀的作品,往往文意深刻,构思精巧,蕴藏着作者雕心刻骨的苦心,包含着呕心沥血的智慧,散发着或醇厚或清雅的滋味。遇到好文,要细读细品,再三揣摩,得其精髓。研读经典,不仅需要多读几遍,反复温习,更应在每次阅读中,细细体会感悟,几番下来,才会渐入佳境,往精读、深读迈进。
       做事要细。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粗心的结果,往往导致本不复杂的事情向失败的方向越走越远,一发不可收拾。而如果别人想不到的细节你想到了,别人忽略掉的细节你发现了,很多时候却可以使冗杂的事情变得顺当易行,让工作完成的更加出色,这就是细与粗的差别。细作事的基础是能力。要有培养习惯细心的意识,对手头的工作多想、多揣摩,一种方案不满意,那就多构思几个出来;一个节点不顺畅,可以换一种角度去尝试。细作事的关键还在于责任。同样一件事,用心不用心,负责不负责,可能就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只有全神贯注、尽心尽责,重视所从事的工作和事务,才能最大限度的把每件事情处理的圆满。
       做人要细。在细节上下功夫,能让人得到更好的磨练,久而久之,不仅个人的把控、实践能力会有极大的提高,而且自身的品行也会不断得到升华。古语“尽小者大,慎微者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细微处见人品,一句关怀的话语,一声礼貌的问候,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职业行为,总能给人待人接物游刃有余之感,令他人平添好感。而不注重做人的细节,不讲究慎微的操守,穿衣随便,随地吐痰,见面不理不睬,有不好的口头禅……会无意中让人皱眉,很多时候,让人痛失良机。
       要做到细心,功夫往往在细心之外。首要是要多学习,“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要增广见识,增厚底蕴。其次是要多干,读书讲眼过千回不如手过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事也一样,再好的想法都要去用实践检验,只有多做多干,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纠正失误,完善过程。

上一篇:穿行秦岭 宛如画里 下一篇:没有阳光的这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