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企业文化 > 学习交流
学习交流

再读《道德经》—“无为”之感悟

发布日期:2019-10-09     信息来源: 企业管理部     作者:刘小江     浏览数:4277    分享到:

       再读《道德经》,虽还谈不上茅塞顿开、大彻大悟,但至少有很多思想的撞击让我心领神会,颇有感悟。
       “自然无为”
       一本《道德经》,中心论旨可说就是“自然无为”。“自然”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自然”又必须“无为”。“无为”这一观念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既深且远,从皇帝到平民,从武夫到文士,从学富五车的骚人墨客到目不识丁的小贩村夫,或直接或间接都受到了它的影响。有人用它来治国,有人用它治兵,有人用它来搞文艺创作,现在又有人用它来办企业,人们在运用它的同时又在不断地丰富它。有了它,治国者懂得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百姓明白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作家艺术家更加知道创作要“笔致自然而无人工的痕迹”。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全然无益于天地,天地也全然无意于万物,“大道”的运行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不过正是它的“无目的”使它能“合目的”——无用而后能用之,无为而后能为之,大道无为而天地以成,天地无心而万物以生。
       “治大国若烹小鲜”
       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在面对纷繁的问题时,领导人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一个“烹”字,体现出治国者一种亲历亲为的积极态度,一种参与其中的乐趣以及一种成功后的享受。我以为,习总书记所表明的这一工作态度才是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所要揭示的真谛,也切合了他的基本哲学思想——“无为而无所不为”。
       烹小鱼而不断翻动,翻得越勤碎的越厉害;治大国而朝令夕改,老百姓必定不堪其苦。对于一个大国的领导人来说,首要的是保持清静无为,保持法令和政策的连续性,一切政事和民事顺其自然,让人民安静无扰安居乐业,扰民就会使国家动荡,虐政更会使国家遭殃。
       “治理大国就应清净无为,无惊无扰,这就像去井中打水一样,千万别把整口井水都搅动,搅得越厉害残渣败叶就越多,井水因而也就越混浊。只有不搅动井水才能打到清洁的水,只有不动荡社会才会太平安定。” 
       据一篇报道记载,“治大国若烹小鲜”已被写入1987年美国政府的国情咨文中。看来我们所说的这一治国之道,已逐渐为全世界的政治家所接受和运用。它不仅适用于古代国家,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不仅适用于东方的文明古国,也同样适用于太平洋彼岸的年轻国度。
       企业管理与“无为而治”
       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无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生活态度又是人生境界。前人的正反经验早已证明,淡然无为而无不为,恬然无治而无不治。所谓“无为”就是不先于万物而妄为,所谓“无不为”就是因物之所为而成事,所谓“无治”是指不违反自然凭主观意志办事,所谓“无不治”是指顺应历史潮流实现天下大治——这就是“无为而治”的本质。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无为而治”已是大家崇尚的一种管理理念。个人认为,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艺术中,就是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充分调动下级单位或下属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致力于战略方针的确定和发展方向的引领,以体制机制的塑造和组织文化的培育来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另一方面,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不为中实现有为。所以企业决策下放并不是排斥任何管制行为,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各司其职,貌似无为,事实上更加有为,更加有效率。
       老子的“无为”除了在对人的管理上有参考价值,在整个企业的运营上也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企业要按照需求变化的规律,按照产业生产和运营的规律,从容不迫,沉着稳健,脚踏实地的从事那些有利于消费者的正当的事业。企业能否在环境中生存、发展,首要的问题是有没有“根”和“本”。对企业而言,“无为”方能“清净”;“清净”方能各归其“本”;归其“本”方能有“真根”和“真本”;有了“真根”和“真本”,才可以在时代的环境和风雨中成长,开出真花,结出真果。
       可见,领导者不授权,不“无为”,企业就会被人连根伐去,所以一位成功的领导者要学会做一个“散人”,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思考如何让企业活得更久更强大。当然这个“散”是“形散神不散”。在企业当中,企业运营的格局、战略、思维、运作的模式和系统都离不开领导人的思想,就如同树干从根部不断地吸收养料和水分输送给各个树枝分叉。因此,企业领导者需要用一种无形的思路指挥全局,最终无为而有治,这才是立大业的根本之道。
       “无欲则刚”
       要“无为”首先就得“无欲”,欲壑难填就会驱使人们胡作非为。人们为满足自己的贪婪欲望,才从事种种违反自然的活动,这正是一切罪恶现象的主要根源。制止罪恶的唯一办法便是以“道”的真朴来消除欲望,一旦返璞归真就会以“无为”代替“有为”,这样人与自然又重归于和谐、人与人又可能重归于真诚。
       治理好国家需要“弃智去欲”。君主虚静无为则国家自强,君主恬然无欲则人民自朴,君主弃智无争则天下自和。放弃求名的念头,去掉谋划的打算,改正专断的作风,弃绝机巧的行为,杜绝贪婪的邪念,真正做到无虑、无欲、无为,自然会国家强大、人民康乐、社会安定。
       对个人来说,一个自私心重、贪欲习深的人,必定把个人的利益、名声、地位、权势看得高于一切,害怕失去。苏格拉底认为怕死鬼通常是“一个爱欲者”,“或者爱财,或者爱名,或者两者都爱”。只有解脱名利的羁绊和生死的束缚,个人完全从自我占有、自我中心的恋我心态中超脱出来,让自己“纵浪大化中”,精神才会“不喜亦不惧”,心灵世界就像浩浩天宇,任云去鸟来过留无迹;又像汪洋大海,任它波连浪接永远渊静深沉。岂止荣辱不惊,甚至生死无惧,还有什么大患能使我们心神不宁呢?
       无欲者既不邀功请赏,又不想追名逐利,无求于人才能挺起脊梁,不看人眼色才能扬眉吐气;无私者以天下之名为名,以天下之利为利,以天下之苦乐为其苦乐,其精神自然就高尚,其胸怀自然就博大,也就自然有“不争”、“包容”、“处下”的智慧,像江海一样,处在众流之下成为百川之王。
       我闭目沉思,告诫自己,心灵要像天一样辽阔才能装下全世界,胸怀要像地那样宽广才能容纳万事万物。内视静观则无所不见,回心反听则无所不闻。感官虽然日接万物,心底却似雁过无痕,任何诱惑都不能搅扰精神的恬静;心里尽管世事洞然明白透彻,处世却不涉心机不用私智,全然如赤子似的有口无心,大可与麋鹿相处与鸟兽同游,让心灵“江天一色无纤尘”。

上一篇:关于黄陵矿区近期配焦煤市场的调研分析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