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企业文化 > 文学天地
文学天地

“改革开放四十年”之家乡的变化

发布日期:2018-10-31     信息来源: 襄阳港务公司     作者:李鹏进     浏览数:7502    分享到: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中国开始实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其中对内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次年冬天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就此拉开了对内改革的时代大幕。1980年以后,鄂西北的一个小村庄也开始逐步实行改革政策,我的家乡就在那里。从此,贫穷落后的农村一步一步换了新颜。

       七十年代末,一个时代都在“辞旧迎新”。在实行改革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所有的社会资源都是归于集体。那个时候,吃饱饭是农村人最大的奢望。改革的政策对农村有着万千利好,但显然在闭塞的山里还是有些反应过慢。听祖父讲,我们的村子大概是在八二年以后才逐步开始实行土地改革,集体的土地全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产到户,自负盈亏。各家地里春天种什么作物,秋天收多少粮食,全凭各家的劳动付出多少来决定。
       因为良好的政策有效的刺激了村民的积极性,为了能获得更好的收成,坚韧的村里人在严寒酷暑、暑往冬来中拼命的劳作,无论多么贫瘠的土地,在经过那些倔强的汗水一番浸泡之后,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收成。但尽管如此,粗放式经营下的收成终究还是有限的。几年之后,村里人发现劳作一年所得的农作物在留下充足的口粮之后,所剩不多的农作物却并不能很好的转换成经济价值,以至于祖父每年都要为父亲几块钱一年的学费愁的焦头烂额。
       八十年代初,改革的“种子”迎风破土。大概在八二年前后,父辈这代人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此时市场经济相比计划经济的优势已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只要不是好吃懒做,愿意跟着国家政策走的人都能轻易解决温饱,甚至有可能小有富余。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日渐发展,仅仅只是吃上饱饭已经不能再满足村里人的需要,而一个家庭所需要的是更多可以支撑日常开支的收入,老人看病,孩子上学,还有整个家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在改革大势的洗礼之下,越来越多的村里人开始明白,光凭蛮力整日与黄土为伍,终究是不可能有大发展的。只有不断学习适应时代需要的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飞奔的步伐。与此同时,更多的家庭也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投入到对下一代的教育上,那部分“巨额投入”也寄托着整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
       八十年代末,改革的“花蕾”争相待放。村里人的经济收入相对改革初期有了大幅提升,紧贴时代前沿的一些人中开始出现“万元户”。不久,村子里出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每逢阴雨的时候,三三两两的村民就会围坐在电视机前,透过布满雪花点的小屏幕了解村外的世界,也更多的在了解国家的各项政策和发展形势。当村里人有了更加详细、透彻的了解之后,便也激起了更多人创业的热情。由于受地域和气候的限制,只能因地制宜。桑蚕业便在村里开始大规模推广,田中种麦,田埂种桑,家中养蚕,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养蚕能手。
       有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以后,很多家庭开始了第一次的“一代房屋改造”。那个时期的房屋依然是就地取材,利用土木建造当时“最新款”的房子。每日从鸡鸣到太阳落山,到处都能听得到垒土墙的号子声。勤劳的人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农副产品,却又因为交通不便,无法将富余的劳动成果及时的转化成经济效益,于是“要致富,先修路”的鲜红标语便随处可见。九十年代初期村里人在村委的号召下,家家出工,人人出力,投入到修路的“大事业”中。许多的羊肠小道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硬是被村民靠着肩挑背扛拓宽成“公路”。
       因为电力设施的不完善,家家户户早已习惯隔三差五的停电。此时的房屋虽是崭新,但夜幕却也更加黑暗,人心也越发不安。于是,村里人又团结一致修建电力设施。勤劳勇敢的村里人,同样是靠着五尺身躯,将无数的原木树立在高高的山岗,靠着双手将绵延的电线架设到万户千家。钨丝灯的明亮渐渐掩盖了油灯的昏黄,在往后的夜色里也照亮了千家万户的希望。
       九十年代末,改革的“果实”挂满枝头。改革开放已经历经了将近三十年的辉煌路程,在这三十年里,历经几代人的辛劳付出,村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被很多人稀罕的黑白电视机早已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大屏彩色电视机,国家各类的利好政策也更加清晰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个年代的东南沿海已经成为了许多农村人心驰神往的“圣地”,人们开始意识到,固守在这一隅之地再也不能满足追求美好生活的心,于是很多敢于“尝鲜”的人毅然放下家中的温暖,背起干瘪的行囊夜以继日的奔向沿海城市,去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打工”的热潮在此时也被推到了时代的最高点。不怕吃苦的农村人靠着勤劳的双手,在中国经济发展最炙热的东南沿海城市默默耕耘着自己的梦想。
       2000年以后,“改革”进入加速期,社会经济也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以后,村里的许多家庭又少了一笔不小的开支,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曾说:“从未想过有一天不用再交‘皇粮国税’”。农业税的废除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进步,也是中国几千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进步。
       2010年以后,村里各家的收入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此时的村里人发现,二十年前盖的房子虽然依旧冬暖夏凉,但已渐渐和这个崭新的时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于是,村里又经历了“第二次房屋改造”。几年后,一幢幢“别墅”式的小楼房拔地而起,闪亮的琉璃瓦,大大的玻璃窗,宽敞别致的庭院,宛如一个当代的“世外桃源”。国家大力推进“村村通”工程,几十年前靠着人力修建的“土”公路,在现代机械的轰鸣声中已变成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像一条即将腾空而起的“巨龙”。
       当代改革在继续,“硕果”迎风更飘香。最近几年,村里办了很多养殖场,路上又陆续多了许多小汽车,村里人的脸上也多了笑容……

上一篇:古城的秋 下一篇:烟火生活